讲到周总理幼年养鸽子,节录如下。题目是代拟的。
我国驯养信鸽,据传在汉朝已有了。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即用信鸽传递信息,唐朝宰相张九龄幼年就用“飞奴传书”(飞奴即信鸽)。此外,信鸽对气象、地震的反应极为敏感。这些都说明了信鸽的悠久历史和实用价值。
我们回忆敬爱的周总理,自然就会想到他那炯炯的目光。总理的眼睛特别富于神采,以至到了古稀之年,依然像清泉那样的明澈透亮。
家乡人民传说,这与他小时候对视力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总理九岁那年,生母万氏谢世。不久,寡居的过继母陈氏,也在孤寂与忧闷之中离开了人间。不用说,这种过早袭来的生离死别之情,在恩来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一时,他变得沉默寡欢了。每天,只有在书房里,才能间或忘却一点痛苦。
在孩童时代,恩来有许多要好的小朋友。这时,表兄万叙生来给他解闷了。这位天真热情的小兄长,引着他一起放养鸽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给鸽子铺窝巢,喂饲料,也欣赏这群温驯的小鸟带着咕声,互相追逐嬉闹。万叙生还特地做了几副鸽哨,让健壮的雄鸽背上。
春天到了。这是放飞鸽子的最好季节。小兄弟俩常常来到淮城东门外,把心爱的鸽群带到杂花乱生的田野,抛向白云稀疏的蓝天。顿时,在他们耳边响起了一阵醉人的鸽哨声。暮春,暖风熏人。鸽群一会儿掠地翻飞,一会儿腾向高空,一会儿带着越来越细的哨声消失在天边,一会儿又欢快地飞向这两位小主人的顶际。小兄弟俩高兴极了,他们紧紧追视着这群调皮的小鸟,有时连滞留在遥远天际的似有若无的点点黑影也舍不得放过。放鸽子对于锻炼恩来同志的视力,使他能视远识微,恐怕还真的起过作用呢!
延续中华鸽文化抢救传统观赏鸽
二一 宋庆龄主席爱鸽
宋庆龄主席对人民国家的贡献,早已彪炳史册。如谈到她的生活爱好,会立即想起对观赏鸽的钟爱。但能说出一些具体情况的人却很少。最近有幸访问近年曾义务为宋庆龄纪念馆养鸽达数年之久的郑永真先生,才知道一些细节,而他是从安茂成老先生那里得知的。
安老,回族,尚健在,年逾古稀。他十七岁即进入宋主席宅邸工作。初任花工,并管鸽舍。宋主席不久发现他有养鸽经验,遂命专司其事。安家曾经营粮业,畜鸽作飞奴,故有喂养经验。
据安老称宋主席最喜爱的几个品种是紫点子、紫玉翅、素白等,各有十来对。其他品种仅有三两对而已。她每日清晨开始工作,至上午十时,机关做工间操是她的休息时间。宋主席常披紫色风衣,到鸽舍前亲自喂食。她擅吹口哨,声音圆润响亮。鸽子每天听惯,立即争集宋主席左右,往往落在掌上肩头,此时其乐融融。她常站在院中看飞盘,一般只给雄鸽带小而轻的哨子,如五联、二筒之类。只有到了节日,又遇天气晴朗,才带一把小葫芦。她舍不得鸽子负哨受累。飞盘有时将邻家之鸽裹来落在房上,她立即命挥竿轰走,愿它及早返巢,以免邻家因鸽飞失而焦虑。
宋主席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出门返回,不论何时何刻,哪怕已逾午夜,必先去鸽舍看看,然后才进门登楼。车开进宅邸,停在楼的西门。下车后,南行几十步就到鸽舍。建鸽舍的选址,就是为了观看方便。她每年要去上海一两次,每次都带几对鸽子同往,回京时又带回。在沪时还时常打电话回家,问鸽子好否。和平之禽已和她结下不解之缘,她是真正爱鸽的人。
延续中华鸽文化抢救传统观赏鸽
二二梅兰芳先生养观赏鸽
王世襄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养鸽受益,对表演大有帮助,早已成为佳话。许姬传先生编写的《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六章《养鸽》有详细的叙述。 养鸽子好处很多,要早起,在院中呼吸新鲜空气,清理鸽舍,做一些劳动活儿,当然对身体有益。放飞鸽子,挥动竹竿,增长臂力,对活动腰腿也有帮助。而受益最大、对演出至关重要的莫过于借仰望鸽子飞翔练得双目灵活有神。嵇康早就有“目送飞鸿,手挥五弦”的诗句。不过鸿雁和一般禽鸟都一直向前飞去,目送也一直送到无边无际的遥空。只有观赏鸽飞盘才不停地在养家的上空盘旋。为了欣赏它的飞翔,为了注意和邻家鸽群合而又分,为了警觉鸦虎子(鸽鹰)的突然袭击,养者总是全神贯注,眼睛盯着鸽群打转,有时右旋之后立即左旋,左旋之后又立即右旋,一连串几个翻腾,北京称之曰“摔盘儿”,煞是好看。仰望者的眼睛自然紧紧跟着运转,不知不觉地眼睛做了运动操。梅先生从十七岁养鸽子起就进行锻炼,移入剧情表演,竟把本来略欠灵活的双眸,变成娇能语的动人秋波。连他自己都认为是出乎意料的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