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王國強豪奪標法
冠軍強豪針對某個特別賽事做準備時,
總將哺雛的幼鴿視為處于最佳巢態。
但對每一場賽事都想取得好賽績的鴿友而言,
他們多半是採用將雌雄鴿分開的制度。
自然制與鰥夫制各有利弊,
端賴強豪們憑藉機智來判斷。
鴿活動在荷蘭和比利時,與台灣相當不同,我在之前的文
章裡已經介紹過。老鴿賽一直以來都是歐洲的重頭戲,現在仍是一樣。直至60年代以前,歐洲鴿友總認為幼鴿賽一無是處,只是徒增自己的負擔而已。幼鴿賽只是他們為未來老鴿賽所做的準備動作,也就是說,只是為了讓鴿子們在參加老鴿賽之前,累積一些經驗而已,幼鴿賽的意義除了訓練以外,並未有其他特殊含義。
其轉捩點是在50年代,由荷蘭的一個鴿會舉辦了一場奧爾良(Orleans)幼鴿全國賽。這場賽事對于位處南部的鴿友而言,空距約為420公里;位置偏北的鴿友,他們則需克服650公里的長途距離。有許多鴿友反對這場比賽,因為距離實在太遠了,他們認為幼鴿飛不了這麼遠,因此,有許多北部的鴿友並未參加這場比賽。那些持反對意見的鴿友,他們似乎是對的,因為這場比賽變成一場災難,約有三分之一的幼鴿迷飛掉了。然而,相反地,這卻不代表奧爾良幼鴿賽的結束。
潛移默化
鴿友們開始逐漸了解,幼鴿其實能輕鬆飛450公里或更遠的距離。他們對幼鴿賽的興趣開始逐漸濃厚起來,奧爾良幼鴿賽變得極為熱門,並且在後來演變成為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幼鴿賽。到了90年代,奧爾良一場幼鴿賽的參賽幼鴿,數目不會少于25萬羽。“放飛的幼鴿遮黑了整個奧爾良的天空,像是日蝕一樣。”雜誌上這麼形容著這裡的賽事。到了70年代,鴿友對幼鴿賽的看法已全然改觀。幼鴿賽不再只是為幼鴿未來所做的訓練而已,它吸引鴿友參與的魅力,變得和老鴿賽不相上下。其中一個原因是由于老鴿賽裡贏賽的,永遠都是那幾張熟面孔,幼鴿賽的贏賽機會則較為平等,每個鴿友都有贏賽的機會(在那個時代而言)。
因為鴿友的積極參加,不同鴿會舉辦的幼鴿賽愈來愈多,有的空距甚至長達600公里,而且極少有幼鴿迷飛掉。因此,我們有了一群新型鴿友:他們對老鴿賽的興致減低,但熱中于幼鴿賽,他們被稱為“幼鴿專家”。幾年內,他們領先群倫,狂掃幼鴿賽事。現在,我們面對一個極為有趣的處境:人們在過去說“幼鴿賽的贏賽機會人人均等,每個人都能奪冠”,現在卻演變成全然不同的新時代。幼鴿賽變成一種“家族舞會”,對其他多數人一點都不好玩,只有幾個開心的鴿友贏得勝利。
一般鴿友都不能忘記自己在出發點,即被這些“幼鴿專家”打敗的經驗。尤其是那些長距離鴿族,它們在出生那一年的幼鴿賽裡,大都是要俯首稱臣的。我即將要告訴各位,有關那些幼鴿賽超人,他們幼鴿奪標的方法。雖然我不能十分肯定,歐洲鴿友一定比台灣鴿界的同好優秀。但是金錢在台灣鴿界氾濫著,而且當牽涉到金錢時,我想就沒人能當得起傻瓜。
育種
那些“幼鴿專家”一般在11月底或最晚在12月中以前開始育種,那時正處于白天極為酷寒且短暫的嚴冬。因此,我有一個忠告給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打算做一趟荷蘭或比利時之旅,切記不要安排在冬天,否則你絕對享受不到旅遊的樂趣,而且許多人甚至會患有冬季憂鬱症呢!然而前述那一些鴿友則不會,因為他們那時正忙得沒時間去看心理醫生,他們把整個冬季的時間都花在育種上忙碌著。鴿子不會在白晝時間短于 7 小時的時期裡配對,因此鴿主必須延長白晝的時間,也就是必須隨時給鴿子餵水,因為水很快就會結成冰塊。他們所能做的,便是在上午 7 時開啟光源系統,直到晚上 9 時為止。在配對前開始如此持續進行10 天,在11月到12月配對的鴿子,它們的幼雛在元旦前就將近有 1 個星期大,那時即是為它們掛上新年度腳環的時候。專精長距離賽的鴿友,則在稍晚才會讓鴿子配對,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幼鴿賽裡一點贏賽的機會都沒有。幼鴿在前 4 個月裡,以含高蛋白質(豌豆)的食物,獲得良好的餵飼。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能促進幼鴿發展的良方。
訓練
那些“幼鴿專家”一般在4月開始“調淡”飼料。“調淡”表示飼料較易消化,即是含較少如豌豆的蛋白質,以及增加“淡料”的份量。幼鴿在被餵飼淡料的同時,也開始接受繞舍訓練,這是必要事項。假若鴿舍門大開時,幼鴿不能繞舍飛 1 個小時,那麼稍後的施訓對它們而言亦是枉然。假若有幼鴿在自由後並不想盡興翱翔,那表示它是“無用的”,也就是說,它將來的賽績會很差,甚至很快就會迷飛掉!
大部分的冠軍強豪在 5 月開始施訓,那時幼雛已有 5 個月大。5個月大的幼鴿,以台灣的標準而言已過大,但是各位應該了解,荷蘭的天氣比台灣惡劣得多了。而且為取得它們機會的平等,我們這裡的幼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