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韩森”系或“古鲁内”系鸽的经验,但是我凭借自己对他们的后继鸽舍的了解和抓他们那些血统鸽的经验,大概地描绘出“韩森”系百余年前原始的轮廓。现在将其整理如下。
首先来看外观上的特征,它们的美会让你舍不得把视线移开。羽毛颜色有胡麻、黑胡麻、灰色,还有近年来被称为“Chall is”(原为“有印花的轻质毛料”之意)的青铜色(Bronze)、被称为Mosaic(原为“马赛克”之意)的镶嵌拼凑式花纹,也有一些是白色的。我记得在1957年前后, 《美国赛鸽新闻》(American Racing Pigeon News)杂志上就有一篇标题为“白色韩森”的特辑。学生时代的我被激起强烈的兴趣,因为一般来说,胡麻和偏黑的羽色是“韩森”系的标准颜色。
它们次要的特征是头部呈圆形,体型大都中等大小,羽毛非常光滑丰满,身体的长度稍长。此外,它们的体重很轻,胸部宽阔,但是却没有像司翠克鲍特那样粗骨头的“型”(Type)。它们的肌肉很柔软。从性能方面来看,它们不畏恶劣天气,是全天候型的长距离能手。上一回发表过的“圣维仙号”、 “纳奴邦号”、 “比鲁巴欧”(Bilbao)都是长距离赛中的佼佼者,不过在只有200公里的巴黎(Paris)短程赛中也能获得好成绩的记录看来,它们可以被称为“全能鸽”(All Round)。我想,这种全天候型“全方位”(All Round)的性能是“韩森”系血统鸽历经百年而不坠的主要原因。
西翁鸽的诞生
与日本鸽界渊源最深的输入鸽系就属“西翁”系了。以1933年自美国查尔斯.海兹曼先生导人的7只“西翁”系名鸽为首例,战后陆续引进“总裁”和“法国之翼”等名鸽,引起整个鸽界的瞩目。生出众多活跃后代而对日本鸽界带来重大影响的“西翁”,这位前辈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在就让我们来谈谈这个令人怀念的名系的历史。
研究赛鸽文化
我集结了欧洲有志之士遗留下来的文献和权威人土之间的传闻,再加上我个人的体验、经验和研究归纳出来的成果,顺着鸽界历史所作的“赛鸽文化”系列报道已经有十几回了。
虽然谈过许许多多留下诸多丰功伟业的爱鸽人士们,也谈过多种世界级的冠军鸽种,但是这些介绍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整个鸽界历史的简要概述罢了。因为从与野生鸽种交配、改良而成的赛鸽为基础的“尤连(Mr.Ulens)开始,到卡尔.伟奇(Karel Wegge),以及方辛坚(Vanschingen)等赛鸽运动创成期的人物,再到活跃于赛鸽风气盛行的黎明期 (注1)的亚历山大.韩森等知名爱鸽人士……今日流传下来的相关资料都很少,而极待阐明的部分却有很多。而且,即使把范围缩小到我个人的研究领域--近代赛鸽上,也有一言难尽之叹。
和一般的学术分野相比较,赛鸽运动的历史至多不过百余年,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少得可怜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世界上许多爱鸽人士对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多大的学术修养,就算他们对学术方面的研究有兴趣,缺乏可以依据的资料却让他们想要钻研也不得其门而入,我认为这种冷酷的现实是妨碍赛鸽文化发展的障碍。
在到目前为止的12回连载中,我为各位读者叙说了比利时赛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也和各位读者谈到影响今日鸽界至钜的伟大爱鸽人士及他们的事迹。
我觉得欧洲赛鸽活动的发展背景和赛马有诸多类似的地方,例如它们同为动物之间的竞争,而且都是讲求血统的运动项目等等。在竞争成果的报酬,也就是让人类热衷于此的赌博性方面,也是和赛马活动有共同之处。换句话说,竞赛的“趣味感”是在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的煽动之下而引起的。不过,在赛鸽中一人要身兼数职的乐趣却远超过赛马之上,就好比要马主自己繁殖马匹、教导马匹应有的技能、并且亲自驾驭马匹上场应战一样,这不仅是参与赛鸽有趣的地方,同时也是其困难所在。
知识和财力这两项要素是为欧洲赛鸽运动奠立基础的爱鸽人士们所共有的特点,也是确立名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看看现今仍享有名气的众多名系确立者们,他们无一不是优秀的长距离鸽舍代表。人人想在比较鸽子的归巢性和速度的竞赛发达过程,以及在鸽子性能的开发阶段建立名声,因此在归巢不易的长距离竞赛中表现的成绩自然会被拿来大作文章。
黎明期的比利时长距离竞赛,以法国连接大西洋的比斯开湾沿岸为起点,以西班牙国境周边为终点。,法国的达克斯(Dax)、圣维仙(St.Vincent)和西班牙的比鲁巴欧(Bimbao
<<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