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
可是为什么会有各种凌乱不一的“型”出现呢?这是因为基础鸽就是由好几种不同体型的鸽子交配而来的。在喜好无与伦比的优秀动物的尤连,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爱鸽人的努力之下,逐渐显现出品种固定化的成果,不过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想要达到体型和能力的完全固定化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做到赛鸽的“纯系确立”。关于我对近亲交配的看法,我会在别的章节里面做比较详细的说明。
爱鸽人士自身也会有所偏好,这就好比是人类的生活习惯,不是说想改就能改的。喜欢短距离鸽的人走到哪里都0会收集短距离鸽,而喜欢长距离鸽的人就是想要拥有长距离鸽,我个人是特别中意能够飞行7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赛鸽,为了这个自己设定的基本条件,我搜集的鸽子都是骨骼结实却轻盈、平衡感良好,而且充分表现出种鸽血统特色的
鸽子。遵循这几项要点,亚历山大.韩森晚年一定也是依照自己个人的喜好,导人多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异血鸽并令其交配繁衍,这些都成为“韩森”血统的特征而被传承到现在了。
看菲列克斯.杰古在著作中刊载的“古利凯”和“圣维仙”的照片、雷尼尔.古鲁内的代表鸽的.照片,加上我过去亲眼观察“韩森”系鸽子的经验,还有从我现在用的种鸽“喜弥子”身上散发出的气息,我将“韩森”血统的特征稍微做了整理,并将其说明如下。 就体型而言大的鸽子很少,普遍来说都是中型状态;羽毛质地非常柔软,而且羽翼很丰满;身体的长度稍长,很适合长距离飞行;头部的特征看“古利凯”和“圣维仙”圆圆的头就知道了。
这些鸽子的喙都比较短,这也是“韩森”血统的特征之一,在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做说明的是,从亚历山大.韩森晚年导入的那三种血统的特色来看,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它们是为了要改变原始的特征才被引进的。
关于亚历山大.韩森的后继者雷尼尔.古鲁内的事,我已经在这本书中提过多次了,可是和他大约同时代的某位英国人也不能被忽略。在英国出生, 1865年迁居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从那个时候开始饲养鸽子的人,也就是巴卡(Barker)。一般书面都简称其为N.Barker,所以大概即使是爱鸽人士也很少有人知道那个N是Northrop Barker的缩写吧!
巴卡以“韩森”血统为中心,他的鸽舍规模极小,大约只养了120只~130只鸽子。关于他的事绩,容我保留到下一回再说。
巴卡鸽在英国和日本
和亚历山大.韩森同时期,活跃于英国的巴卡,对英国和日本鸽界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深谙英国的冠军鸽种,并且担任富豪罗刚的代理人,为他引进各种活跃在比利时长距离的优秀赛鸽。本回的内容将和读者谈论巴卡的事迹,还要说明在19世纪确立的比利时知名血统如何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
一只偶然闯入的鸽子
亚历山大.韩森(Alxander Hansenne)先生为赛鸽的发祥地比利时所带来的贡献众所周知,是不用再特别强调的了。
因为培育出“古利凯”(Criwet)和“圣维仙” (St.Vincent)(上一回已介绍过)等众多优秀的冠军鸽而晋身为赛鸽界发展阶段的超级巨星,亚历山大,韩森成为许多爱鸽人士效法的目标。 不过亚历山大.韩森以爱鸽人士的身分所闯出的业绩并不只局限于培育出像“古利凯”和“圣维仙”这种长年在长距离赛鸽运动生涯中不断飞出好成绩的名鸽而已,确立那些名鸽的血统还有栽培传承那些名血的后继者,也是他诸多功绩中的一项。
先前多次提到雷尼尔.古鲁内自少年时代起就追随在名师亚历山大.韩森左右,一边学习和鸽子有关的各种知识,一边充当负责跑腿的小跟班,帮忙把归巢的赛鸽装在篮子里送到竞赛的审查中心。现在,是向各位介绍另一位和亚历山大.韩森活跃于同一个时代的英国人的时候了。这个英国人就是从公元1865年开始接触赛鸽活动,对其母国英国和日本都间接发挥极大影响力的一一巴卡 (Northrope Barker)。
我们推测英国人巴卡比雷尼尔.古鲁内稍微年长几岁,他的鸽舍规模非常小,大约只养了120只~130只鸽子,据说饲育的密度非常高,也许整个鸽舍只有一坪大的空间也不一定。
这个小小的鸽舍因为创造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成绩而受到瞩目,不过这里要谈的不是他的功绩,而是一段关于他的有趣的小插曲,是一只偶然闯入的鸽子的故事。
那是发生在便利的脚环还没有广泛流行的当时。有
<<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