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森住的法维斯和邻近的列日等地都是属于法语流通的地区,因为那个地区的人都讲法语,所以他们用法语来称呼他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日本有很多人称他为韩森 (Hansenne),那是因为战后的日本鸽界是以英国和美国为情报来源的中心,而韩森(Hansenne)的英文发音很像Anceno的原故(既然这本书是在中国出版,我们干脆在此通称其为亚历山大.韩森吧!这样做比较有原汁原味的感觉)。
亚历山大.韩森(卒于20世纪初,生年则不详)的鸽子于1902年和1903年两度被拍卖,职业为面包店老板,据说他是一位老实正直的人。为近代赛鸽增添不少光彩的亚历山大.韩森,从他那份离不开日常饮食生活的职业来看,他在我的想像中是一个充满创意又肯花心思的人。
大家都知道面包是面粉、盐、和酵母菌做成的东西,面包师傅如果不亲手赶面或是材料准备得不齐全,就表示他的技术和熟练度有问题。在日本,面包的消耗量和米饭、拉面差不多,因为是每天都要吃的东西,所以对它的品质好坏相当敏感,而且要求也会特别严格。买进法国生产的优质小麦,让材料充分发酵,注意火的大小等等诸多细节……。我想亚历山大.韩森一定是把做面包的创意和心思表现在鸽子的饲养上,所以才造就出如此辉煌的成果,直到今日都获得极高的评价。
令人惊奇的长距离性能
亚历山大.韩森初期是源自于“维克曼”血统,可以说是间接地受到“尤连”鸽的强烈影响而形成的血统,然而到了亚历山大.韩森晚年,大约是1896年的时候,导入“迪脱鲁托”(Dedoyard)、“邦乔安”(Bonjvan)、 “古利仙”(Gulissen)三种血统之后, “韩森”血统才算完备。
亚历山大.韩森最有名的代表鸽是“古利凯” (Criquet是蝗虫的意思),它生于1876年,体型非常小,是深灰胡麻色的雄鸽。这只“古利凯”自1877年起开始参加竞赛,一直活跃了8年之久。它这种长时期的飞行记录是前所未有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它在法国南部面对大西洋的马赛(920公里竞赛)和圣维仙(900公里竞赛)都打破了以往的最佳记录,另外还有和“古利凯”同一时期出生的“圣维仙”,它也缔造出飞行10年以上的耀人经历。
距今大约120年前,在19世纪末的赛鸽界黎明期,亚历山大.韩森系的鸽子所创造出来的成绩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从鸽子的品质到其飞行技巧,无一不令人啧啧称奇。
看到“古利凯”和“圣维仙”的飞行记录让我想到,据说比利时国内最先发展长距离竞赛的地区是和法维斯相邻的列日地区。受到亚历山大.韩森的薰陶,次年在列日地区又出现了叱吒风云的华普利(Fabry)。列日地区对于长距离竞赛的爱好就像是传统一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法维斯和列日、北部的安特卫普与首都布鲁塞尔是比利时赛鸽的三大据点,其中安特卫普和列日为比利时边界上的屏障,法维斯和列日则是比利时长距离赛的朝圣地。
19世纪末期的赛事将重点集中在归巢性上,而速度只是次于归还率的第二要项,有过赛鸽经验的人应该很容易就理解,亚历山大.韩森活跃的法维斯和列日地区,在当时比利时鸽界的领导潜力有多高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比利时国家爱鸽人协会成立于1910年,推测自1911年之后全比利时的养鸽者才开始统一使用该协会发行的脚环是较为正确的,所以当时的“古利凯”并没有戴脚环。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为专门针对竞赛使用而设计的计时设备,那个年代的鸽赛到底是怎么举办的呢?很遗憾,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不过那个时候的竞赛方式不用怀疑:等参赛鸽回巢之后鸽主立刻将它带到审查中心,由审查员认定无误之后再依照审查顺序排列名次。现在比利时举行的国内赛和国际赛都是如此,参赛鸽必须在主翼上盖参赛证明的戳记,可能是为了防止作弊事件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吧!
在没有使用脚环的那个年代,每个参赛鸽的特征都会被详细地画下来,包括眼睛的颜色和构造、脊椎骨、嘴巴、颈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特色等,另外,姿势、体态、体重等也用文字叙述加以记录以有利于辨别。
比利时鸽界历史性的一页
“古利凯”出生的那一年,公元1876年,也就是明治九年,日本国内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就是举办从京都到奈良之间的鸽赛--虽然只有 30公里的短距离,却是日本鸽界首次举行的赛鸽活动。将通信鸽当作赛鸽使用让近畿地区的爱鸽前辈们跨出了纪念性的第一步,“竞翔”这句行话是近畿地区爱鸽人士们发明的新词。
就说是哥伦布手上的蛋吧!我觉得伟大的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