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翔的外訓現況
台灣賽鴿的發展幾乎全面改成海翔,無論是陸翔或海翔的外訓在鴿友的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外訓的次數、距離、地點到現在鴿友中仍然存在許多差異。有人非常重視外訓,到比賽前陸上與海上的外訓至少超過50-60趟;也有人外訓次數並不多,只是重點地理方位施放,雖然入賞的原因各有不同,但無可否認外訓對賽鴿競翔是絕對必要的,到底外訓的意義何在?如何計劃外訓的課程表?如果我們從科學的角度切入,或許可以找到外訓對賽鴿競翔真正的意義。
海翔鴿決戰的關鍵
賽鴿在放鴿船開籠後,由大集團漸次分成較小集團,然後隨著飛行的時間、距離與賽鴿的體能再拆成若干群,大部份鴿群是貼著海平面飛翔,其中可能與方位判定還有海上船隻的阻擋影響會自然分群。由于賽鴿的本性是合群的動物,在茫茫大海中很難獨自脫群返舍,所以由登陸的鴿群來看,幾隻至幾十隻成群最常觀察到。筆者常在南部家鄉海邊見到許多南海整群登陸的賽鴿,其中有些鴿子受不了勞累與饑渴,立刻降落海邊的魚塭喝水停留。如果海翔鴿在登陸後能直接方位判斷正確,避免繞路、停留,而快速拆群,則往往在鴿會是頭批歸返的鴿子。由此可見,登陸後到鴿舍的這段旅程的快慢與距離是決定賽鴿名次最重要的關卡。
賽鴿歸巢的最新科學研究
根據2004年12月份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NAS),英國牛津大學動物系Biro D. 等學者報告指出,賽鴿歸巢理論從不熟悉的地點導航回家,其中的感官基礎機轉已經被廣泛研究;相反地,對于熟悉地點的空間認知較少被研究,並且雖然這種飛翔被認為一部份與地標的視覺特徵有關,但是賽鴿的地標視覺特徵的真正本質如何被記憶、表現、與如何利用在導航仍然未知。
以往賽鴿歸巢導航的過程強調有兩階段特性,在歸巢旅程的初期,賽鴿利用地球磁場、嗅覺、或視覺的線索來對歸巢定位,然後回憶之前的記憶羅盤尋找對適當目的地,當中利用太陽羅盤與磁場羅盤的賽鴿方向感官的天賦。對于歸巢旅程的其餘部分,有所謂的”鑲工地圖”(mosaic map)模式,也就是羅盤效應與地標視覺交互作用,但是對于較不熟悉的地區,其中的地標刺激輸入扮演很少的角色,或甚至沒有功能。
Biro D. 等學者最近利用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研究工具,能有效率與精確地追尋賽鴿歸巢的路徑,發現賽鴿對于熟悉地區的導航,與地標的貢獻非常相關。這項研究證實賽鴿在短距離、熟悉地區的歸巢與地標導航有關,但不是鑲工地圖模式為基礎的導航。
以上的研究結論給鴿友的啟示的重點是什麼呢?海翔施放初期在茫茫大海中主要靠地球磁場羅盤與太陽羅盤,但是接近陸地,海岸線的地標是重要的指標,視覺地標對于競翔旅程末期必須找到正確位置非常重要。海翔的外訓地點通常距離較短,特別注重賽鴿較常登陸的海岸線,如果賽鴿能對經常的登陸點地標熟悉的話,對于導航定向是會有幫助的,肯定會提昇競翔成績。
賽鴿外訓的生理意義
外訓對賽鴿而言是一種緊迫(stress),只要離開熟悉的地方,賽鴿自然能感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緊迫。反覆外訓的意義就是要讓賽鴿適應外來的緊迫,這種能讓賽鴿承受的小緊迫會讓賽鴿產生適應力,以便應付在正式比賽時遭受更大的緊迫。當中的生理機轉到底是如何?原來賽鴿在緊迫時,體內會產生緊迫蛋白,其中在科學界研究較清楚的緊迫蛋白是熱休克蛋白( heat shock protein)。1998年美國心臟學會循環研究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中Benjamin IJ與McMillan DR兩位學者報告指出,緊迫蛋白(stress protein)中的熱休克蛋白是一種細胞保護性蛋白,能對細胞的生理功能產生保護的作用,同時可以在小的緊迫中累積,以作為應付下一次更大的緊迫挑戰,這種理論在科學界非常熱門,稱為”前置狀況(preconditioning)”。外訓的生理意義在賽鴿領域可以稱為反覆的前置狀況,對正式比賽的緊迫是可以調節適應的。
■
外訓緊迫對賽鴿神經的影響
每位鴿友在外訓常常遇到歸返不正常的狀況,如遲歸、隔日、中網、受傷、入他舍、迷失等,其中的緊迫對一些賽鴿往後的賽事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甚至鴿性全然喪失,然而緊迫對腦部神經的影響為何?2001年老化與發育機轉 (mechanisms of aging and development) 期刊中Pedersen WA等學者指出緊迫會使細胞能量代謝與離子平衡失調,同時抑制神經保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