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等等。
1、飞行动力的适应
信鸽的主羽产生向上和向前动力的作用,副羽和尾羽主要起平衡和转向作用(阻力作用)。信鸽在扇动翅膀时,向上举翅做无用功,向下扇动时产生动力。要提高飞行效率,主羽与副羽间要有较大的阶差(主羽长、副羽短),向上扇动时阻力应小,向下扇动动力应大。像“百叶窗”般层叠形态的主羽,在向上举翅遇到的阻力小,向下扇动时产生的动力大,是理想的主羽形态。实际观察可发现,主羽大条的外端间距越大,越有利于在受力作用时形成类似“百叶窗”般的弧度。
翅膀短而厚且后掠,可降低前进中的空气阻力,提高飞行速度。对于信鸽而言,则肱骨要短厚,飞行时翅膀与身体的夹角要小。大条内弯的可减小翅膀与身体夹角,有利于减少空气阻力。但信鸽的翅膀应与身体协调,短而厚的翅膀,主羽大条也相应的短而宽。
2、体态适应 当信鸽由高速下降滑翔转为向上飞行时,加速度发生改变,身体会受到空气巨大的作用力,并借助该作用力实现向上飞行。转向飞行时,信鸽的嘴、脖、胸部以及腰、尾应形成一定的弧度,延长撞击的时间,防止应力过度集中对身体的损伤。闭合且细长的嘴喙可减小阻力,粗壮的脖子与较宽的前胸形成大的接触面积可产生较大的上升浮力。龙骨前端稍弯曲,不但可增加接触面积,更可起到支撑保护前胸的作用,使信鸽在得到最大浮力的同时又避免受到损伤。龙骨与耻骨衔接较平,附着肌肉后,可与上部稍驼的背部形成了“机翼”动力模型,利于上升飞行。在转向过程中,尾部受作用力最大,容易使固定尾羽的尾椎肌肉损伤,影响生殖机能。尾羽表面积小,可承受较大的空气阻力。而健壮丰满的腰肌,可间接减小尾羽受到的作用力,即使在转向时尾羽张开也不会被折断,却可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迅速完成转向飞行,提高飞行速度。
3、高空气流的适应性
上升气流的强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强。但上升气流具有不稳定性,在上升气流附近常伴随着强的下降气流。在强对流天气,上升/下降气流的平均速度可达到50米/秒,足以将信鸽在短时间内托升到1000米的高空或迫使信鸽由高空突然降落,导致信鸽翅膀折损。气流对信鸽翅膀产生的作用力,与信鸽翅膀与身体形成的表面积成正比。
翅膀表面积小的信鸽,借助上升气流则必须达到更高的高度。由于气流对翅膀产生作用力相对小,不容易损伤,适应高空飞行。由于翅膀产生的动力小,它们能以较高的频率扇动翅膀。但由于肌肉运动频率高,血液中酸性代谢物浓度相对较高,容易疲劳,不适于长时间连续飞行。调查统计发现,中短程快速鸽的翅膀的表面积都较小,特别是副羽要短。翅膀形态对信鸽的飞行高度与速度,以及连续飞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低温与低氧的适应性
信鸽高速飞行时,产生热量较多,只有充分散热,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实现持续高速飞行。晴朗天气,上升气流较多,高空气温虽低,却可促进信鸽体内热量的散失,有利于信鸽高速飞行。阴雨低温天气,上升气流少,高空温度更低,加速信鸽在飞行中的能量消耗,易导致信鸽能量消耗过快而无法继续飞行。紧而细密的羽毛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可有效控制身体热量的散失,许多鸽友已把羽毛品质作为建立信鸽品系的参考因素。
海拔越高,空气中含氧比率越低,要求信鸽呼吸功能必须强。高速飞行的信鸽嘴喙紧闭,上颚是空气进入口腔的唯一通道,故飞行时信鸽的腭裂是打开的。气囊是信鸽体内的氧代谢器官,发达气囊使信鸽体态轻盈,身体像充气的轮胎。具有发达的气囊的信鸽必须有强壮的骨骼作支撑和保护,才能使信鸽不容易损伤。
5、加速度变化的适应性
信鸽转向飞行时,短时间内信鸽的体内器官要承受约3倍以上重力加速度。部分信鸽归巢后,喉咙充血、眼房水浑浊、眼沙变淡等现象都是不适应加速度变化造成的。健壮发达肌肉的信鸽,能适时绷紧肌肉,减缓血液向身体下部流动的速度,防止脑部缺氧。而及时关闭上颚,可防止空气向外的扩散,维持基本的呼吸代谢功能。虽然通过训放和比赛,可提高信鸽对加速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