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首曾广为流传的歌词做讨论中荣及其相关问题的题目,乍看起来颇有一种陌生、见外感,但自上世纪末中荣以不同凡响的姿态在鸽界刮起一阵阵旋风,展现出一道道令人称道的亮点,形成信鸽实体运转方式上独有的中荣现象之时,我心里就闪现出了这个意味着想接近了解,想亲切交往的歌词。多年以后,虽逐步在中荣的圈子外通过多渠道传媒对中荣的情况有所领略,但此刻欲随中荣提出的对包括中荣自身亦在内的信鸽产业课题进行思考时,觉得深入地探究中荣信鸽文化育成中心的后续发展仍以“从哪里来”起始,是我们进一步明晰中荣的起点在哪里,定位在何方的切入点。通过探源,可便于准确把握好中荣将究竟到哪里去,从而确立中荣较为正确的前进方向与发展道路。作为当今中国鸽坛一个十分耀眼、人称“与众不同”的“中荣现象”,我们在看到其近几年来极为突出、抢眼方面的同时,退而悉心探析致使中荣别具一格的周边诸参照状况,譬如中国养鸽人的人员构成与不同层次等,对于中荣的日后实质性的拓展,进而为中华信鸽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一、悠悠岁月,欲说养鸽人构成好困惑 严格来讲,现代赛鸽运动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纯粹的“泊来品”。资料已明确载明,不计我国最早广东地区用传统的土生飞鸽进行极短距离的民间比赛娱乐活动,真正以与至今形式相差无几的有组织地进行信鸽竞翔,这项活动的萌生与发展则完全是上世纪初,中国尚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以当时上海为主要区域的一些较有身份与经济条件的人士步外国侨民的后尘,学习,参与,然后运用国人的悟性与智慧,赶上和超过外国侨民而发展起来的体育竞技活动。
虽说我国赛鸽运动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导入的一项活动,但令人困惑的是较之于效仿对象在其参与主体,即养鸽人员的构成上,从形成、组合、分解,及至延伸至今的鸽人生活背景多元化与不同层次的鸽友相对趋于稳定的状况,两者间却呈绝然相反的发展趋向。欧洲以比、荷、德为中心的信鸽竞翔史内容丰富,涉及面很广,在此一言难尽。从有关资料上可以看到,欧洲最先创造赛鸽活动奇迹与辉煌的伟奇、固耐等养鸽大师并不是职业养鸽家;出生于1873年的老詹森亨利从1886年14岁时开始养鸽,成年后也不可能靠专业养鸽来养活膝下七个儿子与两个女儿。后从当今活跃在欧洲赛鸽场与世界鸽文化领域、极具影响的艾迪.夏拉肯先生撰文回忆二战后鸽界的情况里就能看出,欧洲的信鸽运动历程是一个从群众性、平民化的民间活动,经过长期的打磨与汰洗,发展成为当今一个参与者层次渐高、人员日益精致,社会与经济效能均极为瞩目的产业。
夏拉肯在一篇题为《兽医师迪威德访谈录》的文章里谈到自己养鸽情况时写道:“我自小就开始养鸽子,而这一点都不足为奇。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里(195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养鸽,我家在左边、右边和对面的邻居,我的叔叔、伯伯、舅舅和我爸爸的同事们,大家全都在养鸽,养鸽就等于是全民运动。当时生活艰苦,身为一家之主的大人们为养活一家妻小庸碌奔忙,赛鸽因而变成他们寄情和减压的最佳业余嗜好。光只在帝乐堡(tilburg)这么个小镇里,养鸽户就有1500个。(而在邻国)比利时全国则共约有20万养鸽人口。当时也有赛鸽冠军强豪,不过他们和其余普通赛鸽大众的差异并不像今日这般有天壤之别。他们的专业度也根本不能与现代强豪相比。比利时与荷兰的赛鸽风貌是在外国朋友来这里买鸽后才开始大为改观的。”(见北京《赛鸽市场》杂志2005年第三期P74页)
回头综观我国赛鸽运动发展至今的历史轨迹,因为一开始就是走的一条以鸽子为泊来贵重商品的引进、消化、作育出新的精贵产品投入竞赛,然后逐步超越,实现“以夷制夷”效果的路子,因此,初时参与竞翔活动的人士中难有平头百姓的影踪。这从当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上海开诊所的我国李鸟品种创始人李梅龄先生一掷相当于如今数万元人民币价值的银元进口德国信鸽,进行育种使翔,最终在长距赛线上抢前争先、摘金夺银,使西方侨民养鸽人诚服的情况就可见一斑。现在再看国内有数的最初几位培育和训赛信鸽的名人名家,翻开他们的历史资料,也多为开工厂的企业老板、家境殷实的上海滩小开,以及学有所成后在“学而优则仕”的环境下提升了经济地位的人们。可见,我国的现代赛鸽运动开始堪称是一个贵族运动,没有钱是与信鸽竞翔活动无缘的。
但信鸽活动对人类具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