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打了条圈养着,日久认为已经“开家”了,解困后按固有的经纬网络地图飞行,终于在离家10个多月后回到己巢。但凡放路进棚信鸽,喂足食水,状态正常时放飞,有一部分会继续飞行顺利归巢,原因就是这样。500公里竞翔,被擒之事少,700公里也少见(不谈中网),自千公里级开始,参赛鸽要丢掉多半,但还在人们能够容忍的范围内。利用信鸽的归巢本能开展竞翔活动的距离和信鸽作为家养的驯化鸟类,离巢之后,由体力、毅力加归巢本能共同构成的归巢欲望的结合点,或称极限点,经国际信鸽竞翔界一百年来反复检验,其上限在1000公里左右,这是一个合理范围。再远,已非这种家养鸟类归巢的适宜距离了,好比剪断了线的风筝,不可操控了,竞翔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终究会被全体竞翔者放弃。
至于利用本能因势利导促进信鸽竞翔事业发展,笔者认为种和训尤为重要,经反复筛选淘汰后存留的优良品系信鸽,竞翔能力更强,源于其遗传的经纬网络地图更为清晰,方位感强烈。训练环节,将它们的归巢本能反复地强化与激活,得以熟练自如地运用,竞翔心理也更趋稳定,表现的归巢率高,航线感清楚,飞行路线直,节省时间不走弯路,在身体状态正常的前提下,分速自然会高,鸽子的本能作用得到最佳的体现和发挥。
原载《中国赛鸽》2000年第2期。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