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角度观察,我认为中国的信鸽竞翔爱好者们,对信鸽习性的认识比较全面,而对信鸽与生俱来的能力,即“本能”的认识,仍旧是相对肤浅的,这从一些人对信鸽训练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可以清晰地凸显出来。
与李梅龄大师同时代的前辈们,大抵都认为信鸽是凭眼力和记忆力异地归巢的。据此认识,他们训练信鸽有个“原则”,即每一站之间距离不能太远,下一站点要能从空中“看到”上一站点,让被训信鸽逐站接力式辨认记忆地形地貌和方位,熟门熟路的归巢。正因为如此,“李鸟”和它们的先祖虽然都是定向能力优秀的信鸽种系,上海至南京区区260公里路程,也要把它们不厌其烦地训放10站之多。目前,从训放领域比较,我们已经提高了认识,起站50——100公里已属平常,虽不多见大家从理论方面阐述这大跨步、成倍翻的训放方式之原理,在客观上,这种行动已经否定了信鸽靠眼睛辨认地标,然后记住,依此归巢的陈旧观念。咬文嚼字地讲,是在训放领域和对信鸽归巢依据方面,大家已承认或默认了“本能说”。
问题并没有全面而彻底的解决。拿幼鸽开家来说,不少鸽友还是习惯于将它们置于笼内“看天”,看到翅膀硬了,身体壮了,不耐烦了,在笼内直蹦直撞,还不敢轻易放它(们)出来,以至终于解禁时,一飞冲天,头也不回,好的站在远处楼顶一天不回来,闹玄的好几天不见踪影,有的竟至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吓得主人更不敢轻易放手,刻意增加“看天”期限,这是恶性循环。国外同行们有专门的幼鸽棚,20多天大的幼鸽离开父母集体住进去,无成年鸽干扰,自如开家。咱们条件有限,怕老鸽啄打幼鸽,不利于幼鸽恋巢开家这是客观因素。实际上,无论有几只幼鸽,开家时尽管把它们放在棚外踏板上,暂时不让老鸽出棚,它们自会顺利学乖,关键在于是否对幼鸽认棚本能有理性的认识。不少鸽友特别是新手,把幼鸽开家当成全部管理环节中的一大难题。其实,从幼鸽起飞之前规律性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其固有的认巢本能,可以在理论上指导我们顺利进行幼鸽开家操作。不少鸽友介绍过,有的幼鸽“道行”很大,,一个毛茸茸的肉蛋送给鸽友,在彼处由义鸽喂大,开家时竟飞回老棚来了。未曾“看天”的幼鸽,不足满月送至本市的公棚参赛驯养,公棚集体开家时,幼鸽飞回了出生棚!它甚至不知道出生棚的外观是什么模样,只是停在原棚附近张望,它有“感觉”。据笔者观察,幼鸽都有“道行”,只是多数情况下没有机会显示而已。首先,幼鸽在未开家前,对自己出生地的位置已有本能的感知,这种感知分狭义和广义两个范围,而且是三维空间式的,即它们有的是立体感觉,而非仅用眼睛看到什么平面表象。先说狭义感知,幼鸽20 多天大,会迫不及待地溜出巢箱活动。低位巢箱的幼鸽,一时回不去,,会煽翅躲避成鸽的啄打,或暂避于一个黑暗低矮的角落,伺机逃回自己的巢箱;高位巢箱里的幼鸽,一旦飞落下来,往往因为翼软回不去,但它伸颈仰望,跃跃欲试,显然知道自己所居巢箱的位置和高度。个别聪明的幼鸽,会借助别的巢箱和棚内踏板等突出物,逐层登高回到自己的巢箱。我棚曾有一羽30 多天大的幼鸽,首次出棚,尚未看天和起飞,因老鸽啄打,从7层楼踏板上飞跌至楼下,它用了多半天时间,借助1——6楼各家开着的窗扇,一层层呈“之”字型飞归楼顶自己的巢房,这全靠幼鸽满月之前在棚内已建立的,对生活过的巢位从位置和高度方面本能的感知,使其可以返回居地。不少已经开家的幼鸽,仍然双双回到老巢栖息,只要亲鸽不驱赶,它们会在老巢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广义的感知,即是此前提到过的例子,移至别棚,幼鸽感到了异地与原棚的位置差,可能的情况下,翅膀硬了,可以飞行了,它们会本能地飞回原居地。这种例子很少,条件合适,通常幼鸽会主动地熟悉新居地,在异地开家。公棚收鸽只限30——45天左右的幼鸽,道理当然也是为了防止大龄幼鸽飞走。笔者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某日棚中飞来一羽约40天大的无足环幼鸽,只在我棚中呆了不到半天,笔者将它和另一羽刚刚开家的幼鸽(发育不够理想),一同送给本市一位患病的亲戚补养,对方信佛不忍杀生,将两只幼鸽放飞了,直线距离约3公里,自己棚里繁殖的那一羽幼鸽,当即飞了回来,那羽引来的幼鸽,次日中午也飞回来了。这事说明幼鸽定位能力不可轻视,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感知和建立起某地的方位感,决定是归返此地还是依位置差飞到自己想去的棚舍。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并且可使后来的实践少走弯路。我们现在摸索到的“经验”,已是欧美翔界同行数十年前已经经历过的东西,封闭、缺乏交流、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故弄玄虚和师徒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