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下一科学的定义,远非易事。西方心理学界经过近百年的努力,心理学家们较为普遍地把能力看作是一种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力。书克斯勒 (D.Wechsler)曾指出:智力“是一种总括的或综合的能力,使有机体有目的地行动,合理思维,并有效地应付环境”。苏联心理学界对能力的定义有独到见解。斯米尔诺夫认为:能力是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那些个性心理特征。鲁宾斯坦则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义,他指出:能力是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化了的心理活动的系统。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是在异地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定义有三个要点:首先,导航运动能力是完成竞翔返巢活动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赛鸽受竞翔环境条件刺激影响,情绪的变化引发返巢的动机。它们需要启动导航系统,判定正确的回归方向。这就要求它们对定向具有很高水平的感受性。
其次,赛鸽导航运动能力是影响竞翔效果的基本因素,提出了能力的功能和意义。例如有的赛鸽在五百公里竞翔中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而继续去竞翔一千公里时,它们返巢速度很慢,甚至不能返巢而中途遗失。有的赛鸽则完全相反,再次竞翔一千公里的返巢速度比五百公里还要快。这就是赛鸽个性心理特征在不同竞翔距离上表现出来的功能意义。
最后,赛鸽导航运动能力是符合竞翔活动要求,影响竞翔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这说明赛鸽导航运动能力的构造。赛鸽竞翔活动中的导航运动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需要具有多种能力。例如,赛鸽需要经过长途运输过程才能到达竞翔地,随着竞翔距离增加,中途所需要的时间也延长。有据可查的超远距离的长途运输时间近一周。这就要求赛鸽必须具备在竞翔笼的运输过程中获取食物和水的能力。放电后的赛鸽需要具有判定正确返巢方向,及时修正导航系统,调整正确航向和保持肌肉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赛鸽的竞翔运动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为了适应更远距离的竞翔,运动过程中被消耗的能量物质,还须经过食物营养补充后,机体获得“超量恢复”,才能为继续竞翔提供充足的能量来源。此外,赛鸽竞翔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使它们从几百公里或几千公里外返巢呢?这与它们的情绪变化有关,情绪动机的驱动功能,对厂解释这种返巢的原因,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赛鸽的导航运动能力之研究,就是提示它们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在竞翔导航运动过程中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我们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结果,提供给广大信鸽爱好者,以供学习和参考。
一、定向遗传与导航运动能力
俄国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验结果认为动物的行为差异(导航运动能力),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特性组合的不同类型决定的。并且还认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天学习条件的影响。例如“经典的迷宫实验”是以大鼠学习走迷宫的实验研究,了解动物的定向遗传特性。在固定的迷宫方位认知图形中,选择走得快的大鼠组交配育种,再选择走得慢的大鼠组交配育种,这样一代代选择下去,最后选择走的快的大鼠组到了第七代时,走得更快,而选择走的慢的大鼠组到了第七代时,走得更慢。由此可见,大鼠学习走“迷宫”的能力是遗传的。但是,把第七代走得快和走得慢的大鼠放入另外一种重新设置的“迷宫”进行实验时,由于“迷宫”内的方位变化,结果走得快的组与走的慢的组,在学习走“迷宫”时的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研究人员得出这样的结论:走得快的大鼠能够把已经熟悉的“迷宫”方位认知图形通过遗传密码,传递给下一代。他们还通过对候鸟的长途迁移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赛鸽的这种定向的遗传特性在不同地区竞翔赛线的选择上表现出来。有的地区经过多年定向培育,选择本赛线竞翔优胜鸽与优胜鸽交配育种,或者与国内、国外优良赛鸽品种交配育种,竞翔速度明显提高,竞翔距离已经超过二千公里以上,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归巢群体优势。近期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恒定直线导航”和“原点搜索导航”的回归方式,这两种导航方式会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并且在后代的导航运动上再现出不同的能力。由此说明,赛鸽竞翔的导航运动能力与定向遗传密切相关。因此定向培育显得非常重要。但是,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存在于细胞染色体内的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遗传素质具有复制和稳定的特点,是赛鸽发展的物质前提。虽然它们获得了优良的遗传,但在一定条件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竞翔性能的赛鸽。只有把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