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上半年,感觉国内主要赛鸽竞翔杂志上,“黑”声频响。
涉“黑”文章的作者,主要是来自冀中的刘铸先生。一组文章的题目各有千秋,譬如《赛鸽天地》2003年第一期上的<尝试信鸽夜航训练>;《赛鸽天地》2003年第二期上的<信鸽的飞翔潜能到底有多大>;《中华信鸽》2003年也是第二期上的<群鸽夜飞仍从容>等,其实都是说的一件事:刘先生2002年冬季开始尝试的赛鸽夜间强制家飞项目。笔者对“潜能”一词的应用有一点小小的不同看法,这个词的意思是潜在的能力,而潜在意指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东西。赛鸽的那点能力,已经被发觉的(发掘的)淋漓尽致了,没有什么潜能可以继续挖掘了。夜间飞行是个被主人强迫进行的被动项目,而夜间飞行的赛鸽“白天必须要休息好,尽量减少惊扰”;“切勿在鸽赛前或正在鸽赛时夜翔。夜翔体力消耗大,体能超支,投入比赛会严重影响鸽子的赛绩”,所以“夜翔家训应安排在鸽赛淡季举行”(刘先生文中语)。推介夜翔的原文证明:夜翔并非是白昼训飞的直接继续,而是换通常的白天飞行为人为强制的夜晚飞行,一报还一报哇!总飞行时数和次数并没有直接地增加。从文章上看,夜翔比白日飞行更累,能强制其“上去”,不能强制其适时的“下来”,以至体能超支,不宜作为竞翔前的实战训练,怎么体现赛鸽的飞翔潜能呢?
赛鸽飞的是本能和体能。新近,中央电视台的《发现》节目,介绍俄罗斯大马戏团的动物训练时,有一句寓意深刻的哲理性语言:“训练并不能改变动物的本能”,只能因势利导。赛鸽有远距离定向回归的本能(几乎所有的鸟兽都有这种本能,只是强弱有差别——笔者注),我们加以利用,促使它们成为人类操控的竞翔鸟类。显然,赛鸽远距离回归的本能,是依托白昼条件参照太阳以及地磁等综合资讯寻找回归之路的,白天飞行是赛鸽竞翔和赛鸽运动规则的先决条件,世界各地的赛鸽活动,莫不循规蹈矩地遵守这样的定律。上一个世纪末期,我们的赛鸽杂志上,曾经有人推介过“二黑训练法”,实际上是半黑半白训练法——早晨天还不完全亮时将赛鸽强行赶出鸽棚、黄昏待天几乎要黑下来了,强制天上飞行的赛鸽不准其降落,利用鸽子害怕黑暗的习性,前推后延,拉抻赛鸽群体的飞行时间,以达到强化训练赛鸽体能的目的。二黑训练法至今仍有鸽友在使用,尤其是傍晚的强制家飞,各地使用很普遍。按照鸽子的意愿,最好是开通棚,最好是粮食常备,随吃随有,傍晚简单飞行一阵,吃饱了早早休息。如果阴天下雨空气潮湿,鸽群进棚明显比平常晚,这一点与家鸡习性相同,巢棚内潮湿不舒服不愿意进入,民谚有“鸡晚归,雨要来”的说法,看鸽群进棚的迟与早,也是能预报天气的。不过天气再差,鸽群也不会等到天彻底黑了再进棚,只是相对进棚晚而已,鸽子怕黑。贪玩的幼鸽在棚外盘亘时间长了,或成鸽欲进棚时受到惊吓再度起飞,错过了鸽子自己掌握的进棚时间(由生物钟控制),它们感觉棚舍周围亮度不够,就本能的向高处天空飞去,此时的天际总是比下面明亮的。这是鸽群所面临的矛盾!越飞的久,天越暗,下面越黑,鸽群就越不敢降落。从它们密集的队形,偏快的飞速,小幅度加速的翅膀扇动,紧傍鸽舍建筑的小圈盘旋,屡次地试图降落又自相惊扰地频频跃起,说明它们此时是紧张的,是恐惧的。傍晚主人故意强制自己的鸽群不能降落时,表现状况同前面所述一致。所谓“二黑”训练法,正是利用赛鸽对黑暗的恐惧,强迫它们久飞高飞,达到主人强化赛鸽飞行耐力,消耗多余脂肪,逐渐适应比较黑暗的能见度条件下的飞行和认巢。笔者感到这样的“二黑”训练法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是基本不违反赛鸽本能的前提下,利用赛鸽的固有特性,充分使用训练条件和训练时间。最终,鸽群在基本看不见了的状况下,鱼贯俯冲而下,进入掌灯的鸽棚。原则是此时的鸽群,仍能依稀看见鸽棚附近的景物。700——800公里赛距当日归的赛鸽,500公里赛距因为有意无意的原因开笼晚了,或天气状况不理想,参赛鸽也有可能在天擦黑时归来。事先的“二黑”训练法,可能对个别赛鸽的暗光线条件下归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例外很多或者说更多,笔者曾经亲眼看到某地某次500公里竞翔,某鸽友的赛鸽大约5分钟一羽陆续归巢,天已经擦黑了,还是这样,鸽棚里为了迎接它们,开亮了灯,最后来的赛鸽,确实是在天刚刚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落棚的。然而,天真正黑下来了,归巢现象也就停止了。实际上那位鸽友并没有做过自己鸽群的夜航训练,赛鸽是凭借自己的本能,预测抵达鸽舍的实际距离,克服对暗光的不适应而奋力归巢的。认为在天黑之前自己已经不可能归巢的赛鸽,就在归途上宿夜了。笔者认为,宿夜的赛鸽并非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