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明白,都熟悉,洋人的品系,铭鸽的绰号,它的爹妈甚至舅姥爷是谁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怎么“下来的”都知道,就是育不出自己的种系来。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台湾的信鸽竞翔活动走在大陆前面,某种意义上,台湾的发展过程,是我们的写照,我们的影子,我们的榜样。台湾的武高平先生耗费心血写出《詹森育种原理》一书,谁会相信台湾将开始以詹森式的方式育种?《詹森育种原理》不会成为中国人育种的教科书,而是再次演示詹森鸽货真价实的证明书或者总血统书。它的出版,不能掀起海峡两岸的仿詹森信鸽育种浪潮,只能掀起詹森鸽的购买浪潮。台湾有詹森鸽“大本营”,那是买回来囤积居奇的大本营,不是自己育出的有詹森般质量的赛鸽大本营。如果詹森家族唯一健在的路易士老人不在了,有人接管了詹森鸽队,还是欧洲的詹森鸽为正宗,武高平先生为研究詹森鸽据说购买詹森鸽达千羽以上,也不可以奇货可居的,抵不上原棚一只“断胸骨”的四代孙。不是技巧,不是方法,是“文化”。不是不会,而是不干,也是“文化”。
笔者在拙作中曾经写过,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赛鸽和最多的鸽友,数量上是名副其实的养鸽大国,倘若老是没有自己的信鸽种系,会让人看不起,最终也成不了竞翔强国。孙先生的急迫心情比笔者是有过之无不及,表达的更明白更急切:“我国有三四十万爱好者养鸽参赛,信鸽育种工作就不能不搞,理论基础研究必须重视起来。”(83页)“对广大爱好信鸽并经常参赛的人们来说,不搞信鸽育种怎么得了?不行的。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不努力提高信鸽育种水平更加不行了”(84页)。怎么忽然就不行了呢?一个世纪都坚持下来了呀!三十万人公认,有合适的洋鸽子,有价位适中的台鸽(基本上全是天落鸟),立即引入,直接使用,出效果快而且可靠,俗话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如同“东方之珠”那首歌里唱的那样:永远不变黄色(让刘德华大舌头唱成“设”)的脸。永远不变的,还有我们的观念。洋人的“种”是种,我们的“种”不是种,不算种。国人太能造假,正宗的松花蛋剥出来可以是土豆,新版的20元面值的人民币,从银行里头刚拿出来,第一个动作是先对着太阳看,然后是搁手里揉搓,听响儿,试试手感,假怕了,谁都不敢相信。近700年历史的仲秋月饼,新世纪初在我们自己手中毁掉了,无人问津,极有可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怨不得别人,自己不争气。这种情形下,我们能有自己育出的并能得到广泛承认的信鸽种系吗?即使有种也等于无种,狼来了等于狼没来,我们的种系,淹没在崇洋、媚洋、信洋、惟洋、敬洋及引洋的浪潮中了,毫无还手之力。拙作以“育而无种”为题的原意,就包含有育出种系也不会得到承认,有种也等于无种的意思。没办法,国情,鸽文化。
早在1996年春天,《中华信鸽》杂志上海会议上,
中国信鸽协会的领导,就严词指示,暂不进行关于“种系”讨论。“不论”有没有种系,有没有种系都“不论”。当时感觉此举有些霸道,现在看来,当初领导上对中国鸽坛的深层病症还是很有研究的,适时打了预防针,打了封闭针。不然,那还不整得铺天名鸽遍地名系呀!真要弄出那种局面,就不好收场了,口子不能开,防患于未然。中国人创新的能力实在有限,造假的本领举世闻名,鸽界同仁,身手更是不凡,只是不方便自己抬举自己罢了,不然应该好好宣传宣传。说到这份儿上,咱宁可没有种系,没有种系固然挺丢人,遍地“名系”更丢人,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就没有吧。注意到孙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使用诸如:“只要”、“假如”、“如果”、“再如果”这样的字眼,给人以育种工作其实并不复杂与艰难,只有一层窗户纸儿,一捅就破的感觉。实际来说,就是这么回事,鸽道上的人也都明白。要考虑到将近一个世纪,中国的养鸽人在不可能都商量好的情况下,全部都不去捅那层窗户纸!这才是中国人或称中国养鸽人的个性和共性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笔者拟出“育而无种”这样带有讥讽性的文章题目,还要“析因”,实际上目的就是刺痛我们鸽界的同僚,试图让大家清醒认识我们赛鸽文化领域的一些个糟粕,企图使事情在有控制,有分寸的环境下发生改变。即使是这样,也不敢奢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事情发生质的变化,因为台湾省的实例摆在我们面前(前面),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笼罩下的信鸽文化,体现越是发展,越是发达,就越依赖于引种,而距离产生自己种系的目标越远,希望越渺茫。或许,我是杞人忧天?看法太极端了一点?倘若孙先生的意见是对的,能够迅速兑现,笔者会一样高兴,喜出望外的高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