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要努力提高信鸽育种水平》后的感想
《赛鸽天地》杂志发起的信鸽育种大讨论,效果明显。一时间,有关信鸽育种方面的论文纷至沓来。笔者不甘寂寞,也于《赛》刊2001年第三期上发表“育而无种现象析因”一文。第四期,遇有辽宁葫芦岛市孙玉成鸽友撰文与我商榷,题目《要努力提高信鸽育种水平》,这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情,直接有助于推动信鸽育种专题讨论的进展与深化。
孙玉成先生的妙文经常见刊于《赛鸽天地》,并有论文获奖。见过简历介绍,从年龄和养鸽实践以及竞翔理论素养等方面,堪称笔者的鸽道前辈。经常拜读孙先生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文章,收益匪浅,诚怀尊敬与推崇。孙先生虽然著文说,不赞成笔者拙文中的某些观点,但是字里行间并没有对笔者观点的批评,语句温和,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令人感动,彰显大家风范,文字驾驭与把握能力亦好。但是,笔者感觉文章读后“不过瘾”,客气有余,诤正不足。如果孙先生驳倒了我的几处论据,茅塞顿开之际,笔者能提高境界,学到实际的东西。这样没有一点“冲撞”,反倒对笔者进行了表扬,想来孙先生是不好意思,笔者也感到不好意思。实打实的想法是:鸽界不成定论的东西有许多,倘要争论与商榷,尽管“放马过来”,只要善意,于事业只会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即使在孙先生语句温柔的大作之中,笔者还是体味出,某些观点与我的说法思路不一致,不太明显,差异也不大,不是争论的性质,我的现实想法是,都对都不对,意义不大,信鸽育种的过程和现状,方式和效果,是中国鸽坛的大问题,这样的要害内容讲不清说不透,对原本就十分不理想的中国信鸽育种历史和当前状况,颇为不利。既然笔者与孙玉成先生根本不存在批驳和争论的前提和状态,笔者只想就孙先生文章中涉及拙文(间接涉及)的几处观点,做一下对比性的解释,意图是使一些道理更加明确和清澈。
孙玉成先生对中国竞翔界育种弱势的现象,看得清楚,也比较着急。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呼吁:(《赛》刊2001年4期80页)“中国信鸽的最好成绩比欧美先进国家的最佳成绩还差多少?看起来只要快些转换育种观念,在育种工作中重视快速鸽的培育,用不了几年时间水平也就赶上来了。┅┅一定要下决心培育快速鸽系”。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和出发点都对,但是结果不会是这样。用不了几年的时间,我们的信鸽飞速可能会有更明显的提高,但笔者认为一定是又引进了更多外血鸽作种繁殖的直接结果,而极有可能不是我们自己培育的快速鸽系诞生了,并创造出佳绩。因为近一个世纪的中国信鸽竞翔史告诉我们,只要世界上有一个比我们先进的竞翔国,只要有可能,我们必定会选择“拿来主义”的,劝都劝不住,拉也拉不住。缺长程鸽时引长程,兴短程赛时引短程,既有现成,何苦育种?上海顾澄海先生总结,中国信鸽有三次大的引种浪潮,三大浪潮之间,我们在育种吗?在等待!一俟条件具备,还是要引进的,义无返顾。眼下,我们有最好的引种条件了,还等什么?还育什么?洋人送鸽到我们家里来打公棚,等半年足够了,赛完就拍下来,洋人的赛鸽飞30名,也比我们的冠军值钱,公认的。我们的冠军鸽假使是我们自己育种,我们自己都不承认,不青睐,都认为不过是早几年洋鸽下的崽罢了,分辩也没有用。孙玉成先生介绍,葫芦岛市鸽友五六年间引进外血鸽斥资一两百万人民币,短程赛的分速仅达到一千二三百米,我体会孙先生的意思是自己育种的话,分速上还能突破。笔者以很“国情”的思路认为:“斥资”与“分速”之间是因果关系,不引种(外血),没有这样的分速。自己育种,大体是这样的结局,首先不大可能成功育出有“葫芦岛特色”的快速鸽品系(还是育而无种说),假设育出,也飞不出一千二三百米的分速,再假假设育出了,也飞出了,能怎样?能把洋鸽台湾天落鸟顶了行吗?看来一切不是技术原因,甚至也不是观念原因,是“文化”原因。
孙玉成先生不满意现时鸽界“中国人扯着外国人尾巴跑”(82页),文革时,此举叫做“爬行主义,洋奴哲学”。认为这样的历史“应该尽早结束。学习外国先进的育种观念或育种技术是必要的,但绝不能甘心永远跟在人家屁股后面飞”。笔者的感觉与孙先生一样,看不起这种奴颜婢膝的状态,同时笔者认为要改正是必要的、应该的,但是极其困难,因为那样的“主义”和“哲学”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已经是“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了(又是文革语言),何况平均素质并不高于国民的鸽民。先进的育种观念和育种技术并未间断了学习和宣传,洋人的那一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