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的影响,无法一一描述。
前面讲300公里距离引起的归巢机能中,某项指标变化的量不足以让鸽子感受得到,那么距离越远,这个量越大,赛鸽定向归巢应该更简单了?理论上是这样,但赛鸽能否归巢,除了定位定向以外,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沿途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上海老鸽友讲:放2000公里是比“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放超远程平时的管理要粗放,让鸽子保持免受野外动物、人类侵害的警觉性以及打野觅食的求生能力。
清理一下思路,300公里不好飞处在了250公里范围内“求食觅巢”功能同远距离“求温觅向”功能的“换档”区间上,这道理很好理解,现实中可以类比的现象很多:人从清醒进入睡眠状态,过程中有一段半梦半醒的时间,其生理代谢指标不符合睡眠状态,也不符合清醒状态;普通万能车床,从进刀过程改为退刀过程,调整手柄有一个感觉失力的调整区间,精度越高区间越小,但绝不会为零;电视机(高频头)从一个频道更换到另一个频道,会出现瞬间的无信号,不注意罢了。
那么论述当中还有一个漏洞,放所有300公里以上的比赛,都要跨300公里这个“高门坎儿”,为什么不会重新迷向呢???这个问题象极了干木匠活儿,如果把刨子直接放到木料的疤瘌上,会感觉刨不动,还伤刨刃子,将刨子放到离疤瘌远一点的地方,一使劲儿,刨子会沿着平滑处形成的运动轨迹,在惯性作用下一冲而过,异曲同工呐!
说三道四
全国各地各级鸽会建会之初至今,普遍沿用40、80、(120——160)、300、500、1000、1500……的训赛模式,基本上符合上一站为本站1/2的规律,鸽子随着累计训赛里程的增加,经验渐丰、状态渐升,承受渐远一倍的跨度是有科学道理的。唯独300公里一站明显大于500公里的1/2了,据笔者分析可能是过去500公里是第一个比赛站次(现在国内仍有地区如此),很重视,在此之前有意让赛鸽将里程飞足,却忽视了赛前还要保存实力(个体体力与赛鸽数量),造成大批赛鸽选手在300公里“盲区”上过分消耗体力、大量丢失,甚至会影响此后整个赛季的成绩,有的鸽友讲:这叫自然淘汰。笔者认为:要丰收,势必得用除草剂,但用不当,一样死庄稼。
本文试图找出300公里不好飞的科学依据,这依据或许仅仅是主观的臆测,是不科学的。但300公里不好飞是经过国内外长期竞翔实践验证得出的普遍规律,本身是科学的,尊重科学者是为俊杰,我们应该想办法避开它。为此有识之士曾撰文,跳跃300直上500公里,笔者不赞赏不左便右,容我说三道四,将300公里一站改为(200——250)公里、400公里两站,且都设比赛,一方面满足鸽友日益增长的参赛欲望,另一方面避开了“盲区”,可以有效的减少损失。将300公里这一“法定里程”的刻版印象逐渐淡化,随之删除,实在删不掉,(200——250)公里一站可以美称300公里,一省市、一地区、一鸽会乃至全国各地,无有先例吗?!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