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行家”、“能猫不叫,笨鸟先飞”、“舍不得金弹子,打不到山枣子”、“五心不定,输个干净”等等,不胜枚举。当然,究竟能得到多少启迪,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更何况谚语中还有一些和信鸽有一定关系的。如“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它暗含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不少赛鸽家科学地运用这一原理训练赛鸽,尤其应用于信鸽在短、中程比赛中快速归巢、快速进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类似这样的谚语还有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窝在,百窝在”,这是讲生物界的遗传规律的,等等。
特别是有些谚语直接相关于信鸽的。谚语云“七零、八落、九齐、十美。”它告诫我们,如果指望那些从每年7至10月正处于“七零八落”、 特别是换毛高峰期的信鸽参赛拿奖,那么倒头来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那些“只把杭州作汴州”的不归鸽中,许多正是处在这个关键时期。可见,要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过好换毛“鬼门关”,确实是赛鸽家们头痛的大问题。谚语有“雨过天晴,放鸽最灵。”好多比赛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取得高归巢率、高分速的好成绩。典型的例子如:据《中华信鸽》杂志报道,1998年哈尔滨市春赛,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千公里比赛,放飞3000羽,当天归巢65羽,取得如此的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天气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较大,地貌丰富多变,各地的赛鸽运动十分活跃:短程赛、中程赛、长程赛和超长程赛并举,单关赛和多关赛结合,地区间既有联赛,又有对抗赛,且在探索翻山越海、尝试特殊季节和气候的比赛等。因此,相应产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谚语。
安徽鸽谚云:“一环套一环,环环要分清。要是缺一环,放路归巢难。”此鸽谚认为:一羽好鸽应具备鸽眼中的“环”,如瞳孔、浅圈、内扣线、外扣线、外卦沙等,且要完美无缺。“头窠蛋,终生伴”则以为鸽子最留恋的是其从幼鸽长成成鸽的地方,尤其是其产第一窝蛋的地方,它可能终生不离。还有如“鸽子放远近,瞳孔大小论”等。
苏南流传的鸽谚有“早晨放飞,当天千里。中午放飞,参差不齐。雨天放飞,鸽赛大忌。傍晚放飞,胜关笼里。”
重庆有鸽谚曰:“头巢蛋,金不换。出笼蛋,不上算。”认为成鸽在自已孵出的幼鸽即将出巢上房时,成鸽又下的这窝蛋,俗称“夹窝蛋”是孵不出好鸽的。还有如“千蛋万蛋,不如单蛋。”“要得鸽儿壮,请把独蛋上。” “雄蛋两头圆,雌蛋一头尖。”“一往山上放沟间,二往坝里放高山,三往旱地放水边”等。
四川鸽谚则曰:“砂翻山,水走路,有了光头才煞雾,炭底走远路。”“光头”,明亮有光的眼睛,“炭底”,黑色的眼志。此谚是说眼砂好、眼志好,就能放路。眼睛透光不怕阴天,黑色眼志能飞远程。“红夹乌,不得输”则说眼砂色素中红中泛黑,归巢稳定。还有如“花砂花砂,十花九粑。”“老二红、老二红,世世代代不受穷。” 所谓“老二红”讲的是眼砂红得发紫。“飞砂,走水。”“金穿砂,金穿砂,只有头代能回家。”“金配砂,头代传;再转黄,代代强。”“无黄不翻山,无光不走路。”“黄翻山,黑驾雾。”“三分育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外杂交、内杂交,养鸽办法高。”“家庭富、栽桑树,家庭乐、养只鸽。” “粗砂雄、细砂母,清水雄、蓝水母”等等。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不同,它基本上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因此,它具有集体性、口头性、流传性、变异性和地域性特征。谚语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当然也具有这些特征。所以,我们在审视这些谚语时,千万不能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而应当善于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和视觉,因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在此地、此人、此种条件下适用的谚语,也许在彼地、彼人、彼种条件下却不怎么适用或完全不适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中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再者,经过实践检验,有些鸽谚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属无稽之谈,象“带蛋的鸽子飞得快”,“十花九菜”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