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一侧的胡须。但助手们认为老鼠有尖利的牙齿,一旦受惊,就会利用牙齿对付任何目标。因此助手们准备了一只黑袋,把袋口对准了鼠笼口的门,当老鼠的门打开时,老鼠被黑暗所吸引,马上跳进了厚实的黑袋中。于是助手把袋口往后翻,让老鼠的头部露出来,接着用一把大而声音响的剪刀剪去鼠脸部一侧的胡须。之后,他们把吓得半死的老鼠倒进浴缸里,结果老鼠在水里乱划了一阵子,约一、二分钟之后,就象石头一样沉到缸底。里切特很快发现,由于助手操作方式引起老鼠心理创伤,而不是剪去胡须本身,过度刺激了老鼠的恐惧反应,以致老鼠立即进入衰竭阶段。里切特的研究发现,在衰竭阶段,主要不是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分泌活动,而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取而代之。里切特的研究还发现,如果在被剪去胡须的老鼠溺死之前把它从水里抓出来,放在台子上,过一两分钟,老鼠就会从紧张中恢复过来,它似乎明白,实际上它可以在心理创伤的情况下免于一死。过后再把这只老鼠重新放回水里,它就可以继续游许多小时而不会很快沉入水底。同样,在剪去鼠胡须之前,让它们戏耍般地接触几次黑袋,那么这只老鼠的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就能获得高度的控制,比没有经过上述训练的老鼠在浴缸中游得更好。里切特的这项实验说明,动物的神经活动受环境刺激的影响。事实上,赛鸽竞翔前如果没有经过竞翔笼的训练过程的适应,突然将它们运送到异地放飞,对它们的心理创伤是很大的,充分说明,最初的近距离放飞训练因赛鸽还不适应陌生环境刺激,导致心理创伤是容易丢失鸽子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赛鸽的神经活动特性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不是所有的鸽子都能够适应竞翔笼和长途运输环境,那些神经细胞脆弱的鸽子,在竞翔笼和长途运输过程中,容易导致机能衰竭而影响到归巢。
赛鸽能否尽快适应这种特殊环境,与它们的神经活动特性有关。例如,经过适应性训练的赛鸽,一部分鸽子仍然表现出神情紧张,乱啄其他鸽子,或者往外冲撞的行为,反映出它们的神经活动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们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在相互转化过程中不灵活,或者困难,甚至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取而代之的结果。如果这种紧张状态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由于神经活动过度紧张需要大量的体能,经过长途运输到达竞翔地放飞时,这类赛鸽可能已经是精疲力尽了。
赛鸽在长途运输过程中,运动神经系统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当它们由竞翔笼放出后,能够表现出快速准确地定向和持久飞行的运动能力,说明它们的神经活动由抑制过程转为兴奋的运动过程比较灵活,而在飞行运动中持续时间长,反映出神经活动的强度特性和平衡的特性。这类神经特性组合的赛鸽,经过竞翔笼和长途运输适应性训练之后,表现出不惊不恐,镇定自若的神情。观察表明,许多优秀的竞翔返巢赛鸽,在赛后展览期间在笼内表现出来的神经活动特性值得广大爱好者领悟和借鉴。
二、脱离竞翔群体的神经活动特性
赛鸽经过长途运输过程到竞翔地放飞,起飞后的赛鸽是一个大小数量不等的群体,有资料表明,一次放飞数量达到上万只赛鸽。这么大的群体中并不是每只鸽子都能一齐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是组成数量不等的多个群体。它们的这种结群是与其生存特性决定的,这给争夺高位名次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赛鸽起飞后能主动地脱离群体的干扰,才能在竞翔比赛中争取宝贵的时间。巴甫洛夫根据动物神经特性的有机组合提出: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俱佳的组合类型,个体行为特点是反应性和主动性强、能根据外界刺激调整自身的活动。例如脱离竞翔群体的干扰,是赛鸽主动调整自身活动的表现,它是建立在正确定向的基础之上。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根据实验提出的动力性特性,即从暂时神经联系形成中表现出来的条件反应形成速度这种神经特性,与赛鸽已经建立的定向条件反射活动密切相关。定向条件反射活动是动力性特性形成的基础,也是赛鸽能够主动脱离群体的条件。因此,赛鸽能以最快的速度确定正确的返巢方向,并保持长时间的飞行运动能力,主动脱离群体的干扰,它们在竞翔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具—备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和动力性的有机结合。这种组合即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训练的影响。
三、适应竞翔地理环境的神经活动特性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中地势的差异很大,由于各地竞翔路线和方向选择不同,赛鸽返巢途中可能遇到不同的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我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我国山区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