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以动物实验证明,高等动物个体间的行为差异,主要是由它们的高级神经活动特性决定的。他根据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提出了描述神经活动三个维度的特性:一是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特性;二是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一致性过程的平衡性;三是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相互转换速度的快慢及难易程度,也称为灵活性特性。巴甫洛夫在研究过程中认为:动物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是先天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动物后天环境影响,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往往表现为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有机结合。巴甫洛夫研究和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得到了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的继承,并且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神经特性的内容。他们的研究结果认为:神经系统任何一个特性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并且提出了神经系统新的特性,即神经活动的易变性和动力其中易变性表现在神经活动过程中兴奋与抑制的启动与终止的速度上。例如赛鸽在中短距离竞翔过程中,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应保持在飞行运动的持续时间上,而不是中途停留下来寻找食物的神经过程。而动力性表现在条件反射形成速度这种神经特性,动力性的主要指标为阳性(兴奋动力)和阴性(抑制动力)的经典条件反射形成的效率。例如,赛鸽处于饥饿状态时,有的鸽子受饥饿的条件反射作用,会到野外的自然环境中寻找食物,而另一部分则不会到野外寻找食物。这种主动外出寻找食物的行为,反映了赛鸽神经活动的动力性特性。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的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特性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和探索赛鸽适应竞翔环境的神经活动特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赛鸽竞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返巢行为,是它们大脑和神经系统支配的结果。它们能否适应竞翔环境的变化,与其神经活动特性密切相关。赛鸽竞翔必须经过集鸽和竞翔笼长途运输的过程。到达竞翔地后,放飞后的赛鸽需要确定返巢方向,其定向速度快慢与它们的神经活动特性有关。赛鸽为能尽快返巢,必须排除鸽群的干扰,主动快速地脱离大群体。竞翔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同地势和天气条件,它们的神经活动特性必须能够适应变化的地势和天气条件。受竞翔距离或天气条件的影响,赛鸽返巢时间明显延长。由于大脑和肌肉剧烈运动,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需要及时补充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水。此外,寻找躲避天敌和人为捕捉的栖息环境,都与赛鸽的神经活动特性有关。赛鸽在一次竞翔活动
结束后,体内储存的能量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大量消耗,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能水平的下降。返巢后的赛鸽必须依靠营养物质的补充,促进体能的超量恢复,为下一阶段竞翔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体能恢复速度上有的赛鸽恢复速度很快,有的很慢,这些与它们本身的神经活动特性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有关。我们根据赛鸽竞翔运动特点和整个过程的环境变化,探索它们的神经活动特性,对于了解和掌握赛鸽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据巴甫洛夫提出的神经活动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理论,以及捷普洛夫和涅贝利岑提出的神经活动易变性和动力性理论,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赛鸽运动科学理论研究,为赛鸽运动实践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依据。
一、赛鸽适应运输环境变化的神经活动特性
赛鸽竞翔前必须经过集鸽后的长途运输过程。它们由熟悉的棚舍环境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群体的竞翔笼环境,在这种突然变化的环境中,它们很容易受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产生紧张的心理活动。鸽子属于视觉情绪动物,由于视觉能力的进化,它们对外界有形有色的环境产生视觉快感,它们的行为特别容易受视觉快感的影响。从幼鸽出棚后,对棚舍内外环境形成牢固的记忆,环境中的细小变化(如形状、色彩、物体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改变等)都会影响它们的视觉情绪。因此赛鸽在竞翔笼的长途运输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导致心理活动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赛鸽受紧张心理的影响,给它们的竞翔带来严重的阻碍。美国心理学家W·坎农对紧张的比较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机体因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而引起心脏病发作而致死。为了验证坎农的假设,精神病学家K·里切特用老鼠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里切特的实验是使用一只盛满水的浴缸,他把一只老鼠投入水中,并让它游泳,直到精疲力竭,如果不及时搭救便会溺死的程度,假如浴缸中的永处于室温条件下,老鼠游泳时间长达80小时,直至沉入水中。如果过冷或过热,老鼠游泳不超过20—40小时,就会沉入水中。在实验中,里切特注意到老鼠总是按一经确定的方向游泳,很难改变。里切特联想到昆虫或蚂蚁失去左触角时,往往向左转圈儿的行为,他想知道老鼠胡须的长度和它在浴缸中游泳的方向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于是里切特要求助手剪去老鼠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