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鸣啭声也是5
个音节。由此,科学家们做出初步推断,三声夜鹰叫声很可能也是识听5
个音节。实际上,我们听到的鸟鸣啭声都是它们快速连叫的声音。科学家们目前已分析很多鸣禽的鸣啭,如把
鹪鹩的鸣啭录下后放慢速度播放发现,一只鹪鹩在81/4秒内可连续唱出103
个音节。用苍头
燕雀做同样的试验发现,它在2.5
秒内可唱出12个音节。这些音节可重复鸣叫出来,如苍头燕雀的12个音节听起来像“chip.chip.chip.chipcherry-cherry
herry
tissy.choee-oo!”,它唱出这些音节只花2%秒,在12个小时内可重复3300次,一个繁殖季节内要重复唱100
万次!
除了有自己特定的鸣声外,有些鸟还喜欢学其他鸟的鸣啭,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效鸣。小嘲鸫可能是自然界最出色的效鸣专家了,英国人甚至称它mockingbird ,意思是模仿鸟。它善于把其他鸟的鸣哦加到自己的鸣啭中,并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椋鸟也是效鸣能手,它们有时还能模仿小嘲鸫。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只椋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学会德国V-1 火箭飞行时的呼啸声,而另一只椋鸟学会足球裁判的哨声。鹩哥也是椋鸟的一种,它甚至能模仿人类语言,唱京剧《苏三解》。鹦鹉学舌更是古已有之,《红楼梦》中就曾描述过鹦鹉学黛玉吟《葬花词》。为什么这些鸟类喜欢效鸣呢?至今仍没有合理的解释。但大家认为,效鸣至少是这些鸟类为丰富它们的鸣啭所能采取的最简单、最有力的方法。那么,为什么鸟类要千方百计地使它们的鸣啭复杂化呢?这对我们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的。
除了鸣啭外,鸟类还有其他鸣叫声;例如,幼雏发出的“叽,叽”声具有乞食作用。苍头燕雀除了鸣啭外还会发出另外9 种不同的鸣叫声,一种用于飞行时呼唤同伴,一种用于跟其他苍头燕雀打招呼或闲谈,一种用于集群招唤,一种表示自己受伤,三种是交配时发出的,还有二种是报警声。
当然,这些鸣叫比鸣啭简单得多,而且会根据外界环境而改变,没有很固定的音调格式。鸣啭跟其他的鸣叫的区别在于:鸣啭一般只在繁殖季节出现,而其他叫声可在任何时间发出;鸣啭对繁殖活动起重大作用,而其他叫声则在集群、取食、迁徙、喂雏及御敌中起作用。最重要的是,除鸣啭外的其他叫声大部分是遗传得来的。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批鸟类学家曾将一些苍头燕雀从出生起就隔离饲养。一年后,被隔离的苍头燕雀只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鸣叫,而同年龄的野生个体却能发出复杂的鸣喉。由此可见学习对鸣啭的重要性。大多数鸟类的鸣叫发育是很复杂的,有些鸟很可能在出生前就开始识记父辈的鸣声。在印度,一些鹩哥因世代被笼养,它们从胚胎发育之初到长成几乎听不到野生鹩哥的叫声。因此,这些鹩哥只会讲“人语”。这说明,鸟类的鸣叫取决于遗传,而且要靠学习。
鸟类是除哺乳动物外唯一具有特定发声器官的脊椎动物。不过,哺乳动物的发声器官在喉头,而鸟类的发声器官是在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科学家称它为鸣管。鸣管是一种特化的构造,这里的气管内外壁都变薄而形成鸣膜,两支气管分叉处有鸣骨,上生半月膜。当气流通过鸣管时,鸣膜和半月膜振动发声。鸣管外侧着生有鸣肌。鸣肌能调节鸣叫的音调和音量。鸟类在呼气和吸气时都能鸣叫,而哺乳动物只在呼气时才能发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