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消化不良症是指饲喂不当,引起消化机能障碍的一种疾病,2周龄以内的雏鹅易发本病,此时雏鹅的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健全、消化机能较弱。 1 发病原因 雏鹅出壳不久就喂给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饲料;饲喂不定量或突然改变饲料配方;饲料中蛋白质过多而不易消化;饲料中维生素缺乏;饲料中没有细砂粒而使肌胃的消化机能较差。此外,天气突变、受凉等应激因素也可导致发病。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不振,低头闭目,羽毛无光泽,两翅下垂,食欲降低或废绝。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呈淡绿色或白色,有时带有泡沫或粘液,有酸臭气味。肛门周围有污秽、粘结,病鹅生长发育不良。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等方面,可做出初步诊断。 3 防治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雏鹅饲料应营养全面,易于消化,无腐败变质现象,最好是喂给全价颗粒饲料,饲喂要定时定量。育雏期前1周,用温水拌料,达到手抓成团,手松即散的程度,以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增加适口性,并饮用温和的凉开水。5日龄后,向饲料中加入适量的细砂,以促进消化。 对有发病症状的雏鹅,喂给酵母片或乳酶生每次每只鹅0.2克,拌料喂给,连用2天;对肠炎腹泻者,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0.04%或木炭末2%,连用2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