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工具。
鸽舍的建筑、饲养方法和训练技巧等相关研究,也从那个时候开始盛行。
就像现在一样,想要拥有能够迅速回巢的鸽子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不管是通信还是竞赛,能够迅速回巢是每个饲主不变的期望,但是不加以训练或是疏于投注情感是没办法培养出优秀的鸽子的。
位于欧洲中心的比利时在1831年建国之初,对竞赛鸽的研究就和通信鸽的研究一样盛行。
竞赛鸽的综合研究是没有经济或任何其他的后援保证的活动。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爱鸽人士潜心投入这种研究不得而知,但是为此痴迷的爱鸽人士面对竞赛鸽的魅力,还是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爱鸽人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时常聚集在一起,让自己的爱鸽和同事们的爱鸽相互比赛。促进它们体型、品质方面的改良更是国际鸽界共同的理想与目标。现在赛鸽竞技已经被纳入国际体育活动的一项了,为了加强进行与赛鸽相关的研究,作者认为组成协会并且设置研究机构将是当务之急。
鸽类竞赛可以想成是人和鸽子共谱的一出充满梦幻和惊险的连续剧。
对于爱鸽人士来说,想要让这出令人愉悦的连续剧不断地上演,永不杀青的话,自己就非得身兼制作人、编剧、演员等多重角色不可,因为不这样就无法在鸽类竞赛的舞台上立足。借发表《200l世界赛鸽文化》这本书,我督促自己更往前迈进一步,从创成期的赛鸽到现代赛鸽都做了介绍,希望诸位贤达不吝指教。
赛鸽的兴起
“因为自己的感性和知识所驱使,我对于鸽子、鸽舍和养鸽者都有所理解。提到对欧洲鸽的了解有多深,我会说我本人亲身造访赛鸽诸先进国,掌握鸽子的特征和饲育方法,并且实地考查巴赛罗纳(Bacelona)的放鸽活动。为了更加了解养鸽人、名鸽和名鸽的血统来源,我把“动员自己全身的细胞”视为最重要的工夫,至今仍奉行不渝。为了验证自己所想是否正确,我甚至愿意亲自跑到天涯海角。
在西海岸的港都比鲁巴欧(Birubaou)(距离布留塞鲁(Buryosalru)大约1020公里)等地举办的竞赛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即使过了7~8年,当时英勇的赛鸽持续飞翔的事还是不为人们所遗忘。根据我个人的推算,一年之间大概持续飞翔了3000~4000公里。在记录那些参赛鸽的同时,像教面相学一般巨细靡遗地说明各种鸽子的特征,也是让我觉得趣味盎然的原因之一。
因为比利时在1910年才设立国际协会,所以前述的韩森鸽并没有被套上脚环,为了找出分辨鸽种的特定方法,我个人以为有必要将它们的特征加以翔实记载。
就我个人对世界赛鸽的所知而言,大部分赛鸽的血统,并不如纯种的赛马(Thoroughberd)一样受到人类严格管制,也就是说, “种”对赛鸽来说是没有明确定义的分类标准。借助血统书来看现代赛鸽的实状,即使是冠军鸽的后代或冠军鸽与其他鸽子交配所产下的后代,都和动物学所称的“种”大异其趣,只能依性能本位称之为“杂种”罢了。
虽然说“比利时4个地区改良出来的赛鸽是构成现代世界鸽界起点”这件事是不争的事实,我在这本书里也仅以“型”(Type)这个保守的字眼来叙述。
其次是,现在鸽界常将“系统”和“血统”这两个词混用,我将在书中的其他章节中,把以比利时为中心的冠军鸽所生,带有冠军鸽血液的鸽子做详尽的说明。
观察赛鸽的“基准”
我刚开始饲养赛鸽的时候,拜读了京都并河靖先生在阅读安德森博士(DoctorAnderson)、柯林,欧斯曼(
ColinOsman)、朗古斯顿(Rangstone)等英国知识分子兼爱鸽人士的大作后,发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鸽报《普鸽》和战后才创刊的《爱鸽之友》上的文章。在当时,与赛鸽相关的文献极度稀少,他的作品对我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
我贪婪地吸收并河靖先生等专家的研究精华,并以此做为自己开始研究赛鸽的初步,现在我将“视觉”、 “触感”和“翔速”(成绩)这三项视为认识赛鸽的重要基准,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必须设定一个鉴定和研究的基准,所以我创造了自己的标准,姑且称之为我个人的流派吧!
因为自己的感性和知识所驱使,我对于鸽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