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上海滩,“飞”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中国信鸽历史上第一支“国血”鸽系——李种。
我在前面提到的两位大师中的另一位,是现今已90多岁且没有多少文化的比利时詹森老人。曾经一生与鸽子相伴的兄弟五人,如今只剩下了“老五”一人。令我辈养鸽者自愧不如的是,兄弟五人都是“独身主义”者,一生未婚,他们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献给了从父辈开始就一直热爱的信鸽事业。也许,在他们兄弟五人的心目中,鸽子才是他们人生中最好的伴侣。詹森兄弟五人一生的坚守和付出,终于换来了今天詹森鸽系的辉煌。
除此之外,国内鸽界相关组织在管理上引导不力,也是造成本土大师“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翻阅一下我们国内信鸽界的最高组织——中国信鸽协会所主管的会刊《中华信鸽》,就可略知国内信鸽界的现状了。我用了18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重鸽质,轻人品;重比赛,轻管理;重实践,轻理念。岂知饲养信鸽是一种文化,这其中的丰富内涵大有可挖掘之处。在信鸽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与之相关的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其现实的发展。我们至今还不明白,一对看起来很不错的种鸽,为什么就是繁育不出优秀的赛鸽后代?!有关的争议永远不会有定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求新图变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对于平面媒体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它迫使你去不断创新以求发展。作为拥有全国30万会员之众的中国信鸽协会及其会刊,不应该囿于成见,应广开思路,敢为天下先。此如在会刊办刊方针上应独树一帜,立志创新,可以形成和网络互动的局面,不妨以下载和粘贴等方式向鸽友传递最新的信息。另外,会刊在用稿方面要重文不重人,不要文章发来发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如果文章作者的观点新颖独到,且能自圆其说,即使有尚可商榷之处,也不妨拿来一用,其目的之一就在于起到抛砖引玉的争议作用。
《中华信鸽》在引进和介绍国外优良信鸽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引进和介绍一些国外鸽会先进的管理经验及其做法呢?为什么不能对那些人品及鸽质兼优的鸽主多做一些深度访谈,让他们多谈谈他们除养鸽之外的生活情况,好让我们在了解他们鸽子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鸽德”产生敬仰呢?
在这个一切功利化的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把鸽子当成是一种赚钱的工具,并呈现出职业化和半职业化的趋势。在今天的鸽界,还有几个人把饲养信鸽当成是一种纯粹的“业余爱好”,甚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寂寞之道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我们鸽界的现状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在“利”字当头的情况下,养鸽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并为此而不择手段。此如在鸽子的交易中,以次充好,弄虚作假,成为惯用的伎俩。更有甚者,在鸽市上公然把别人的冠军鸽牌照放在自己的鸽子头上,在蒙人的同时,以期卖个好价钱。再如,当几个人从兼做鸽子用品生意的另一鸽友处出来时,趁其在里屋忙碌不碑时,将其摆放在走廊笼中的鸽子来个“顺手牵羊”,窃为己有。还有拉网扣赛鸽,家飞时引鸽子等早已成为鸽界公开的秘密。这也无非是“天下掉馅饼”的心理在做崇:既然天上能掉馅饼,我为什么不“接着”呢?!某些人为了得到一只小小的鸽子,可以置人格尊严于不顾,不惜动用一切能用的手段。只要能得到鸽子,弄到钱,可以不要脸面,不讲良心,不顾廉耻。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鸽友”之人,还能不能算是个人?!如果不是职业养鸽者,我很想知道这些所谓的“鸽友”,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又是个什么样子?!也许,这真是应验了信鸽界的一句流行语:养鸽者一半是人,一半是鬼!其实,这种“半人半鬼”者什么都不是,只能算是一种“非驴非马”的“杂种”——骡子而已。因为做人难,做鬼更难,他们根本不配做人,更何谈做鬼!它们只配做“杂种”——骡子。
我们的人文祖师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它怎么处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现实,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和道德两大体系的约束和保障。今后,一个诚信缺失,靠欺骗为生的个人品行记录,将被存入社会有关档案。如果银行在调阅其记录后,可以拒绝为其办理业务或者贷款。在经商方面,一个集欺骗于一身的人,同样会遭到合作伙伴的拒绝。
在通讯业发达的今天,信鸽再也不是像古人那样用来充当送信的工具。信鸽的“信”字,难道不可以当作“信用”之意来理解吗?一只优秀信鸽在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之外仍然执着归返老巢的本领,难道不正是对饲养它的主人遵守“信用”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