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目睹中国鸽界之怪形状
——致中国信鸽界的一封公开信
丁 鹏
近日从《大河报》上获悉,河南新乡一鸽友估价约25万元左右的3只胡本原棚种鸽被人暗下毒手,掐断肋骨而亡,警方已介入调查一事,震惊之余,甚感痛心,继之又反思其所为之背后逻辑:我得不到它,你也休想得到它。在此,我才知道什么叫作“人性之阴毒”。于是,结合自己涉足鸽界十年之经历,遂作此贴,以此纪之。
我饲养信鸽已近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通过各种途径来来往往接触过不少养鸽人。在这些犹如过眼烟云一般的泛泛之交中,最终没有一个能成为自己的至交。究其原因,除了性格不合,文化层次不同这些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彼此的交往缺少“诚信”。“诚信”二字拆开来讲,“诚”字在先,乃“真诚”之意;“信”字在后,乃“信用”之意。没有“诚”,也就无所谓“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有了“真诚”才成为可能,这种交往也才可能长久。在长久的交往中,“信用”才可能建立起来。而一个人一旦有了“信用”,他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此如经商等。
无独有偶,我在浏览书刊和电视节目之时,看到在佛教寺庙和穆斯林清真寺周围,时常出现鸽子的身影。雀嬉戏于市,鸦追逐于腐,凤栖息于高枝,鸽翔绕于圣洁。我是一个佛教徒,在冥冥之中,我相信自己不仅与佛教有缘,而且与鸽子有缘。鸽子就是在佛祖与我之间传递信息的使者。作为一个信佛之人,我养鸽子以来一直为一个矛盾所困绕:鸽子如此祥瑞之物,为什么总是和一些素质极差之人,品质极恶劣之辈为伍呢?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对鸽子的玷污,也是对宗教的亵渎!当然,我这样认为并非指所有养鸽者。我相信高素质,品行好的鸽友大有人在,只是我们之间尚未谋面而已。
鸽界这个“小社会”脱离不了整个大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缺失的同时,必然伴随着欺诈哄骗等丑恶现象的产生。面对这样一个由社会大环境所导致的鸽坛现状,作为拥有全国30万会员的最高组织中国信鸽协会及其形象媒体《中华信鸽》,应该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自从国门洞开以来,各种名牌洋货,甚至各种“洋垃圾”也蜂拥而至,一时良莠不齐,真假难辨。鸽界亦然。我们在吸收世界上具有优良品质和血统的“外血鸽”的同时,有没有反思一下:为什么总是大批的外血鸽“倾销”国内,而罕见有具备纯正中国血统的“国血鸽”输出国外呢?我们曾经有过的国血鸽代表鸽种——李种和吴淞在哪里呢?今天的养鸽人还有几个在饲养这种国血鸽呢?即使仍有那么几个还在饲养以上两种国血鸽的鸽友,在与今天以短程快速赛制占主流的所谓“国际接轨”中,我们以飞远程和超远程见长的国血鸽,与其说未打比赛先已输掉了,不如说它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
在此,我仍想问一下:我们的鸽子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作为鸽主的我们自身,是否也与鸽质的改良和提升“同步”呢?我们鸽主自身的品行和素质,是否也因为饲养这些“天使之鸟”而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呢?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国外信鸽界出了那么多领一代风骚的大师人物,此如詹森、穆利门、杨阿腾等,他们之后传承其血统,甚至发扬光大者可谓层出不穷。而国内自从李梅龄、汪顺兴之后,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就再也未能出现一个能够薪火相传,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大师。我想,排除改革开放之前因战争及政治运动而造成的动乱年代等客观环境不允许个人安心养鸽之外,在改革开放至今近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依然看不到国内鸽坛有属于中国血统的一代大师产生的任何迹象,这是为什么呢?也难怪,被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所笼罩的鸽界,似乎压根儿就缺少产生本土大师应有的土壤和气候!这就是为什么某人某鸽在拿了某个冠军名次或者某个高名次之后,从此就湮没无闻的根本原因。作为大师产生的个人因素,它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的。大师本身不仅要具有足够好的人格魅力,而且还要具有不为外界名利所动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通过反复试验和筛选,才能造就一代铭血。例如国内早已故去的李梅龄和国外仍健在的詹森。
如果回眸追溯一下,我们看到,李梅龄是中国近代史上留美回国的医学博士,想当年,他以一身铮铮傲骨,偕同黄钟等人,欲与洋人试比“快”,“借”洋人之鸽打败洋人,威震当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