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翁认为:赛鸽的眼砂优劣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归巢定向的主要器官。那么品性圈(也称内线口)究竟是不是信鸽定向的主要器官呢?武汉市的王治国同志曾考察过88羽千公里归巢鸽,其中24羽在阳光下品性圈明显可见,占32.7%。56羽用放大镜可以明显看出,占63.6%。5羽需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看出,占15.7%,有3羽很难看出,占3.4%。也就是说95%以上的归巢鸽,都是具备品性圈的。我统计了31羽中距离归巢鸽,有29羽在阳光下使用放大镜可以明显看见品性圈,有2羽需要在瞳孔收缩时仔细观察才能看见,百分之百归巢鸽有品性圈,只是长短、细粗和色泽的不同。
我们安徽
马鞍山地区全年大约有90天以上是阴雨天,275天是晴到多云。鸽子要用眼睛寻找地面目标和躲避敌害,按照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这一原理,鸽子每天要使用眼睛,就显得明亮有神,眼砂粗壮厚实。品性圈只是鸽子在棚舍以外找寻归巢目标时才使用,因此,品性圈相对就不如面砂发达。
假设信鸽在晴天将太阳当作归巢的标志。再假设品性圈带着磁性物质和地球磁场有着内在的联系,那么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品性圈发达的鸽子归巢就比较稳。好的血统,归巢率高的品系是否取决于品性圈的质量,这似乎运用生物性状不能解释得十分详尽,需通过生理解剖才能解释得透彻。但是,品性圈质量不是以多少决定的,许多较快的赛鸽,有的品性圈清楚,有的若明若暗,这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信鸽的眼睛里则是不容置疑的。
品性圈潜伏于瞳孔与眼志的中间,肉眼不易看到。我认为品性圈是经过人类去利用才发展的,通过变异,人工选择结累来逐步完善,它是鸽子定向的主要器宫。
速度与透明度
培育信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鸽群的归巢率和单鸽的归巢速度。饲养信鸽的同行都知道,没有完全一样的眼睛,没有完全一样的导向器官,飞行器官,身体素质,也没有完全相等的归巢速度;人们不禁要问:用什么来衡量信鸽的归巢速度呢?鸽子的眼睛效用重要的是导航, 而人类对它的要求则加上了速度,它是否能觉察或看清房子与房顶之间极其细微的气压差?是否能辨认人眼不能辨认的紫外光?偏振光?这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但有一点我坚信,视能转化为动能关键在要有力量。
我观察了本市和邻市的中远程冠军鸽后,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眼睛黑砂层很有立体感,一种真正的威慑力,是体内分泌过多的激素作用, 使这些优秀赛鸽充满着活力和亢奋的飞翔能力。遗传基因的先天优越和染色体的巧妙结合,赋于了这些优胜鸽修长体型和清晰明亮的眼睛。
在速度以及遗传上我做过一次实验,用一羽满砂鸡黄雄鸽,它在960公里赛程上飞了11天,配上一羽鸡黄眼纯色R砂的雌鸽,做出的子代用13天时间飞完960公里全程,取得本市第5名。另一羽姐妹鸽在上海友人那里居然100公里放飞就飞失了。认真分析原因,发现归巢的那羽眼睛清晰明亮,透明度好,品性圈也较令人满意。飞失的那羽虽然眼砂与品性圈同归巢的那羽一样,但层次较模糊,透明度不清晰,影响了定向器官线性功能的发挥。拿马拉松运动来说,42公里125米的距离,腿长的运动员不一定就是冠军。归巢的鸽子与不归巢的鸽子,是因为不定变异引起的各个器官的差异和一系列生理的联锁反映。较为宽大的短膀,轻盈结实的体魄,良好的呼吸器官定向器官,都为信鸽的速度提供了条件。眼睛的透明度越清晰,越有层次感.视力就越好。有较好的视力,较好的定向器官,也就有较满意的归巢速度。
外界的环境主要是自然条件,这是人力不可改变的,只能经过选种和训练,使赛鸽去适应各种环境。我们需要优秀的性状,有益的突变,从而获得最佳的DNA,期望一代代延续下去。怎样控制鸽子的突变和重组合呢?达尔文早就指出:这个主要规律,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选择,透明度清晰的鸽子。如果一羽信鸽具备综上3要素的全部优点,那将是所向无敌的。
以上假设还必须有更多的实践去证明,自从生物的进化出现了计划和目的,信鸽爱好者能够通过实践,发展运用科学技术,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有计划吨朝着一定目标前进。我希望这个假设能够促进鸽界同行的千公里鸽赛的朝发夕至。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