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的性状及眼睛三要素的假设
动物的眼睛,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信鸽依靠电离层地磁和太阳导航。这就和眼睛有关。有许多事实证明,信鸽眼睛里的砂粒多少,色素的深浅,品性圈的形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鸽的遗传和定向。
鸽子的血统固然是重要,但是,国内外有许多鸽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认为鸽眼对定向和遗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性状与遗传物质DNA
先了解一下性状和遗传物质的区划。我们知道,一切性状的形成,一方面是内因的作用,即遗传物质,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这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比方说,黑种人生的孩子是小黑人,黄种、白种人多晒太阳以后皮肤变黑了,生的孩子不会是小黑人。因为这种获得性,是不能遗传的。因为经过多晒太阳而皮肤变黑,遗传基础却丝毫没有变化。
细胞遗传学认为,由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是改变是不遗传的。优秀的鸽子虽然具备很好的遗传素质及性状,但不能忽视饲养者对它们的训练。所以许多看起来十分优秀血统的鸽子却飞不出好的成绩。我们在育种过程中,利用较好的方法将优良性状遗传下来,但生物都有 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必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要保持优良品种的基本稳定,又能使它进化,那就涉及到遗传中的变异性质。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将变异分成二类,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所谓一定变异,是指在同样条件的影响下,同一亲本的后代,或同一物种,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发生相似的变异。在那里,生活条件决定了变异的性质和方向,所谓不定变异是指在同样的生活条件影响下,不同的个体发生不同的变异。这就是个体的差异。我们常看到一对亲鸽的后代,有的在500公里距离上朝发夕至,有的则要飞上几天才能归巢,甚至无影无踪,这就是个体之阔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饲养条件不起决定作用,决定不定变异的性质和方向是生物的本性。所以个体的体质不同是产生不定变异的主要原因。
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兽孩至少有50多个。1923年,在印度卡查尔大森林中,几位猎人在豹窝穴中发现一个"豹孩",是三年前被一只母豹衔走的,这个只会用四肢爬行的"豹孩"‘不但张口咬人,每当他看到鸡鸭时就要猛扑过去咬住食物,然后把它们吃掉。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一个林区,发现一个“鹿孩"。1976年在非洲布隆迪,捉住了一个"猴孩‘。解放前,我国发现过一个"狼孩。这些被遗弃或被野兽偷走的小孩,是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的习性,而成了兽孩,可见后天所获得的性状重要性也是不可低估的。
遗传与眼砂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较好理想性状的种鸽所出的子代良莠掺半,有些鸽友称之为"不一定"论。这一观点的前题是以实践检验为标准。影响竞翔成绩的优劣,以及性状的变异,这与遗传物质有关。现在就遗传、定向、速度这三个方面做一个假设,依靠鸽子的眼睛来成立这个假设。假设鸽子眼睛里的砂粒是由遗传物质--DNA控制的性状。已经知道,只有遗传物质是可以遗传的。眼砂的多少是力量的标志,是估量选手鸽的第一条件。鸽王的眼砂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刻画出来的景色,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两层底砂与面砂,中,有满砂半砂,粗砂、细砂,以结构的疏密,色素的深浅,等等。无论什么砂型,鸽子的一些性状只有砂多的鸽子,才比较好的显示出它的优秀性状,遗传也比较稳定。同时砂多与色深集合于一身的亲鸽,它的子代在体型外貌,飞行能力上就较理想。色素深的另一个作用是防止在强光下杀伤眼睛,而色素较浅的鸽子容易在初夏季节司放远程时眼睛里穿黑线。当然,色素深浅与竞翔距离和成绩无关。
我认真地观察了5对有代表性的亲鸽,它们的子代归巢率高,归巢速度较快,在司放506,700,960公里和1100公里的归巢时间,有在当天,有些次日,也有一周以内。这些种鸽的眼砂明显的较多,色素偏深,颗粒不模糊。用砂多色深的鸽子来遗传固然有许多优点,但也不是绝对的,譬如,绿色底砂的鸽子,砂再多,色再深,它的子代或本身飞不出好的成 绩。这也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是不利的劣性遗传性状。
R砂、(也有称眼志),对遗传也有影响。如全黄全褐色的R砂.在假如它非常厚实(多),那么子代就能获得较好的性状。要获得优秀的性状,并把这些性状一代代延续下去,就要选择体质好的个体作为亲本来用,否则较好的性状就会失掉。定向器官与品性圈 世界著名养鸽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