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典型的结痂和脱落;或在喙部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膜,有的患鸽在口腔和咽喉黏膜形成白喉性的假膜。蚊子等吸血昆虫是传染本病的媒介,痘病毒通过泪液、鼻分泌物以及唾液排毒,经粪便传播的很少。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含有病毒的尘埃,以及鸽子相接吻都可以传播本病。
鸽痘通常流行的季节为春末、夏季和秋初,而梅雨季节气候闷热,本病容易流行。本病对鸽群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尤其是乳鸽对本病特别敏感,严重的地方发病率可达80%,死亡率可达10%左右;童鸽也易发生;成鸽则发生较少,如有感染也往往症状不显。病鸽康复后不再发病,但仍带有病毒,成为传染给其他鸽子的祸根。在实践中只要能控制本病发痘部位不受感染、不发炎,则死亡的不多。
鸽痘的潜伏期一般4-8天,按表现在临床上有三种类型,尤其是混合型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皮肤型鸽痘:鸽体无毛或少毛的眼睑、嘴角、鼻瘤、肛门、脚腿上长出特殊的痘疹,开始为灰白色的小结节,并很快增大,变成棕褐色。附近的结节相互融合,最后形成黑褐色痂皮的赘生物。剥去痂皮,出现出血性病灶。若有细菌感染会使痘痂化脓,一般痘痂34周后干枯而自行脱落,留下一平滑灰白色的疤痕。本型病鸽精神不振毛松,食欲下降或废绝,闭眼呆立,反应迟钝,行走困难,不死的可慢慢地康复,但生长、发育都受到阻滞。
黏膜型鸽痘:又称白喉型,病变通常发生喙部口腔和喉(咽)部的黏膜上,初为黄白色小结节,不断增大而融后,最后形成黄白色干酪样的伪膜,恶臭,不易剥落,剥离后则露出糜烂、出血的病灶。有时也可在眼睑边缘和眼睑内发生,此时眼结膜弥漫性潮红、肿胀和分泌物增多,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分泌物由浆液性变成黏液性、脓性,甚至变成干酪样的块状物,影响视力,有的上下眼睑粘连,眼部肿大向外凸,进而失明。口腔的痘疮还可下行蔓延至喉头及食道的上段,严重影响采食和饮水,最后常死于饥饿,病程较上型为短。若有细菌感染,则喉部发炎,伪膜增厚而障碍饮食,呼吸也受很大影响,有的只能因此引起窒息死亡。
混合型型鸽痘:有时本病的上述两型同时发生,这种病型常称为“痘血喉”或叫混合型,病情往往较单型的严重,危害也较大。
本病在诊断时应注意和其他相关症状的鸽病相区别:
一是皮肤型鸽痘与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恙螨病的区别
皮肤型马立克氏病是在体表皮肤上出现黄豆至鸽蛋大的肿瘤,触感内容坚实,外观不断增大,也不会自行脱落和消失,常零星散发于鸽龄较大的鸽,幼鸽未见发现。羽区体表的皮肤上形成中央有一红点的脐状突起,有发痒表现,这是鸽恙螨、新勋恙螨的病症,如用针轻轻地挑出红点,可见爬行迅速的鸽恙螨、新勋恙螨。
二是黏膜型的鸽痘与毛滴虫、念珠菌病、维生素A缺乏症的区别:毛滴虫病是在鸽的口腔黏膜上出现淡黄色的伪膜,易剥落,剥落后的部位形成轻度溃疡,但不引起出血。剥落物加生理盐水,镜检可发现梨状活虫体。而患念珠菌病的的鸽子,嗉囊增大且伴有呕吐,吐出物为豆腐渣状,用其革兰氏染色镜检,也可发现紫色、树枝状的菌体。但维生素A缺乏症的主要症状还有眼炎、眼球干涸、皱缩和眼内有干酪样的眼部病变。只要及时补喂维生素A,上述病状即可消失。
三是混合型鸽痘与泛酸、生物素缺乏症的区别,泛酸(又称维生素B3)、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缺乏症均表现在嘴角、眼睑和脚的皮肤上出现颗粒状或痂样物,脚趾、脚底脱皮,形成小裂缝或赘生物、角质层;眼的分泌物增多,往往双眼的上下眼睑发生粘连;羽毛还易折断和脱落,常伴有长骨短粗。该病也不难解决,只要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除个别病情严重的以外,一般都可治好。
鸽痘应如何防制?
预防措施:预防本病应做好以下两点:
1. 种鸽痘弱毒疫苗,宜在春末流行季节前接种。一般接种乳鸽和童鸽,1日龄的乳鸽就可开始接种,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接种后10-14日便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经9个月仍能抵御强毒攻击。方法是:2人操作,1人拿注射器,1人捉鸽,张开翅膀,拔去翼膜上羽毛,只要按要求加入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把疫苗稀释,稀释后抽入注射器内,连接上5号针头,1、2滴液于翼内侧无血管处,再用针头连刺3-5次即可(其他鸽可接种在鸽的鼻瘤上,乳鸽则不宜,以免鼻上有刺损而在采食亲鸽嗉囊乳时引起感染)。接种7-10天后,检查刺种部位是否出现痘疹和结痂,有反应者表接种成功,但反应不宜太大,以针头大小为好,接种后可使80%以上的鸽不发此病,是安全、高效、简便易行的方法。本法越早越好,最好能在发病季节实行出壳当天接种。但也不必天天如此,只要5-7天定期接种1次便可,既省工易行,又不会漏种。
2.改善环境条件,定期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清除积水,消灭蚊子都是预防本病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