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做不到并不等于别人做不到,否则赛鸽理论岂不成了不可知论了吗?
关于栉膜的论述,早在上世纪九五年左右《中华信鸽》就登载了孙苏国先生、陆之梁先生合作的图文并茂的《栉膜的运用》一文,非常生动形象具体。之后,笔者又拜读了马振山先生的两篇文章,陈俊亦先生、韩立军先生合作的系列文章,内容都非常详实,可见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心得之作,而荣光先生更是对当代快速鸽的栉膜的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并对种赛的实践运用作了比较科学的预测,这些“先驱”能够毫不保留的把自己的数十年心血公之于众着实令人钦佩。几年来笔者也在留心观测鸽眼栉膜,通过自己的实践再结合一些栉膜理论多少有了一些体会,又因为实践的样本面小,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在实践中发现栉膜理论有一些矛盾之处可能容易使鸽友困惑,才要撰文以澄清鸽友的迷思。我的主观想法是好的,由于素养水平的限制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仅供鸽友参考。
问题一:什么样的栉膜是优秀的栉膜?
荣光先生原文:“1、栉干窄细,上下宽度基本一样;2、栉膜板面的栉叶过渡区形成尖锯齿状,向栉叶过渡有梯度感;3、栉脉线银白色长、宽、亮、厚;4、栉叶饱满,有光彩或银色斑点;5、栉脉线呈神经网络状在栉膜板面上伸展,使板面呈青灰色、咖啡色。” 而其他几位作者一致认为长、宽、厚、平的栉膜为好;远距离的鸽子栉膜可以窄一些、颜色深一些,短距离鸽子栉膜颜色越浅越好;金、银、铜其一为主色,色彩纯正、单一为好,铁色最次应汰之;有各种亮点、亮线的为好。他们的共识是栉叶不饱满、残缺、排列不齐、栉板短窄并活动呆滞的汰除之,有亮点、亮线的比没有的好,亮点、亮线越多越好。栉膜的宽窄标准也很难界定,笔者也只能认为宽窄为鸽眼直径的二分之一以下的为窄,以上的为宽,二分之一左右的为适中。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优秀的种鸽(数量有限,不知是否以偏概全)栉膜没有残缺不全的,宽窄都有,有的有亮点、亮线,有的没有或不同程度的有一些亮点、亮线;而好的成绩鸽几乎什么样的栉膜都有,色泽更是五花八门,真是一个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世界。张俊亦先生文中曾说虾腰状不合格之栉膜的赛鸽非有出类拔萃的赛绩否则不能作种,也说明好鸽子不见得有所谓的好栉膜,这可能是个案,笔者也发现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栉脉线长、宽、亮的并没有飞过细的、断续的或没有栉脉线的,这也说明只看栉膜会枉杀一些优秀赛鸽,即使他们数量很少。实际张先生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说明,那就是观测栉膜要在血统的前提下以赛绩作为依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结论,在综合评价(包括血统、赛绩、身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栉膜的优劣汰选鸽子成功的概率会大些。
问题二:栉膜的作用?
查有关资料知道栉膜由血管组成,主要是为眼球提供营养、调节眼球压力的一个"器官"(用器官比喻栉膜可能不准确),有专家认为还有过滤、遮挡太阳光的作用,所以鸟们能直视太阳,为鸟类所特有。据笔者观察,鸽子状态的好坏也伴随着栉膜色泽的变化,鸽眼的亮丽黯淡同样从栉膜上反映出这个变化,应该说栉膜一定程度的反映了鸽子的健康情况、竞技状态。只是没有长期跟踪观测积累的经验,便无法准确掌握这种反映信息,不如观测眼砂直观。在实际应用中,笔者认为栉膜用来检测同一家族血统的鸽子比较准确。笔者无法给什么是优秀栉膜下一个准确定义,其他作者观测数量的局限性、种群的局限性、区域的局限性、尤其是鸽子档次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他们的结论的异同。实践中知道同一血统家族的鸽子往往具有极端相似的栉膜,而且栉膜的遗传相对比较稳定,在选择杂交、回血的后代种鸽上有现实的意义。荣光先生文中讲:“保持优秀栉膜的生成遗传技术是作育出新品系的关键。”这段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的意思,但笔者的结论是━━选择与优秀种鸽栉膜极端相似的杂交、回血后代作种会保持优秀血脉不断。笔者认为强势遗传的优秀种鸽栉膜才是最好的栉膜,追求这样的遗传技术才不会本末倒置,才会保持或发展优秀赛鸽的家族特性,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品系”。上海著名养鸽家杨林彪先生曾说他的永胜鸽系栉膜特点是长、宽、厚,栉脉粗壮连续贯穿头尾,选留种鸽皆以此为标准,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选留标准,同样要结合赛绩、型质的优劣综合评鉴之后决定汰留,这是选择赛鸽栉膜家族特征的典型实例。同时他还说:“最好的栉膜一头宽、一头窄,象宝剑一样,他最好的一只鸽子就是这样的栉膜。”当然这样的栉膜实在难找,杨先生也仅此一只。可见人们经常把最好鸽子的“特征”当作普遍标准,不管它是否个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