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的中国鸽圈谈论血统.品种.眼睛多少显得有点捉襟见肘, 尤其是欧洲鸽坛的超级作家夏拉肯先生的《血统.品种.眼睛》一文更是在读者之中掀起新一轮争论。自己置身其中,耳闻目睹,倾听对话,对于圈中人群的利弊得失及其对未来赛鸽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有了一些思考。有许多东西令人回味无穷,有的一目了然,豁然开朗,有的疑窦丛生,令人无法释怀,尤其是把一些类似的事件放在一起来比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以及不同的结局颇让人思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迷鸽眼的,置疑鸽眼的;崇尚血统配的与唯赛绩论的,玩技术搞近亲与拼实力搞杂交的各种思潮正逐步对峙,尤其在中国大陆,两者间几乎水火不容,视同莫路。这年头,要赢(钱)、要卖(鸽及相关产品),谁还把时间花在吃力不讨好的争论上。笔者认为∶仅从文字、现象来看,在很多方面这些论题似乎都自相矛盾、互相抵触。但若以实论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只看养鸽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践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
本来,国与国之间,竞赛制度不同,管理方式各异;人与人之间,传统不同观念有别。欧洲的制度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欧洲人的赛鸽观念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鸽事媒体和从事其中的人责任在于促进赛鸽文化更有针对性的传播,促进受众对先进赛鸽理念内容以及形式的理解。然而,面对济济一堂,参差不齐的中国养鸽人,不知道夏拉肯先生摸着了底没有?中国养鸽人这边,由于绝大多数人对西方赛鸽并不了解,又自以为很了解,因此,外国鸽家所表达的某些观点好象也不大能够获得应有的回应。这也就导致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到了我们当中又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我相信,在欧洲,确切的说在比、荷两国赛鸽圈的大师们在思想上总还是有些"老子天下笫一"情结的。觉得他们是现代先进赛鸽文化的代表,你再怎么保持延续一个品种不如跟着他们重要。你保持得再好,我还是你的总源头。"现代赛鸽"这个概念一直是归属于欧陆比、荷强国。不可否认这是近代以来欧洲赛鸽在技术与观念,制度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所形成的结果,这也正是我们向他们学习的原因。可就是这样近百年如一日"拿来主义"的思维惯性,他们也自然养成了"送出主义"且愈发信心爆棚--育种,是我们的事;买鸽,是你们的事!加之在赛鸽圈中专业程度的提高。育种、血统这样的事情就象当年苏联老大哥对中国人民说的话--原子弹,我们有就行,你们还造他干嘛!
可是,毕竟各个国家的文明不同,长期所形成的不同的基础构成了它所尊奉的价值观与文化观也各有差异。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中国养鸽人和他们朝夕相处的鸽子无不生长于特定的地域中,或者说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哺育之中,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互相交融相互影响。虽然交流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世界范围内,任何国家的赛鸽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先进地区的的经验是有学习借鉴价值的,但并不是必须照搬的模式;特别是文化形态的演变,更难说是必须追随的先进的最佳方式。
文化的变异,有时会胜过遗传的基因。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然植根于赛鸽生活的深层土壤之中;不同人群的生存方式,经济能力、审美情趣、年龄层次、职业分工、不同场合、形成了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文化。这些都为血统的保持和改变提供了可能。我们既然承认赛鸽是文化,那么就必须认识到赛鸽运动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任何国家的养鸽人若要在世界赛鸽文化格局中取得一席地位,不立足于本土是不会成功的,没有对本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仅凭对赛鸽运动的热情,不深入的了解和研究鸽系和鸽性,怎么会发现和吸取到应有的营养呢。
"各个品种赛鸽育种文化的差异性,是那些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因此,要把握赛鸽繁衍的基本规律,必须联系繁生出那些赛鸽文化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于是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日本人也好,他们无不例外的都要创造一个自己的血统,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出于市场的需要!其实,他们错了,这才真正对外来物种的本土化认识,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自已生于厮,长于厮的这片土地上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赛鸽。自然会形成闭锁内向的思维定势和自给自足心理。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