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盲目跟风、囫囵吞枣、刻舟求剑等国人固有的文化陋习。有心发现的读者你会发现《科学养鸽》杂志策划的“詹森育种原理读后感”征文活动已经成为这本书出版发行的作秀会,大部头的对文章理论的歌功颂德已成为这本书在最恰当的时候卖最恰当的文化、最恰当的鸽子、最恰当的企业文化的推销广告。(决无鄙夷之意,只当文化现象评论而已。)笔者对詹森鸽也充满爱意,对詹森兄弟的传奇一生由生敬慕,对所有养詹森的鸽友倍加关注,但想一想-------我们中国的自已的赛鸽育种在那里?
我想,缺少文化、鸽格和人格的内涵,是造成我们有广大的赛鸽传媒的市场,但很难尚未出现经典名著的原因,赛鸽书籍既应有科学的内容,也必然掺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是未来世界最大的现实,也是现代赛鸽实践最不容回避的现实。而《詹森育种原理》在大陆台湾的热销很大程度源于国人对于本土赛鸽文化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我们现今鸽界的传媒应正视这个现实,整理出肯定自己文化价值观的赛鸽文著,更是当务之急。
寄语读者、作者与鸽刊
我一直以为读鸽圈写手们鸽事文章最差的是看情节(述叙对向赛绩如何了得,品行如何高尚之类),然后是看文笔(用一些华丽词句及人们似非懂的箴言名句粉饰本显苍白的文章内容);之后是看构思(常常是文不对题,前后矛盾);最高是看哲理(偏偏最实质的地方被一笔带过)。
如果要在赛鸽理论研究上来给武高平先生《詹森育种原理》一个地位的话,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呢?由于中国大陆赛鸽媒体及资讯传播不如欧洲赛鸽国家那样发达,有那么多经典,本来无法跟精英赛鸽理论相提并论的武高平先生却超过了许多拙劣的精英鸽事作家,我个人认为,在大陆、港台流行的鸽圈写手里,到目前为止,武先生决不能称作前无古人,更不会后无来者,《詹森育种原理》的俏销除了他的受欢迎,从侧面也反应了一帮鸽事作家写手的无能。
相比较而言,这本书所阐述的并非惊世新论,只不过是赛鸽育种里的常识。为什么众多的人仍如痴如醉地抢读这本书呢?武高平先生在其书中向我们介绍的各个历史时期育赛“詹森鸽” 的大师们使赛鸽育种的真理常识化并使之有条理固然是重要原因和根本支柱。与那些建立在个例与个案基础上的报告相比,这本书在科学的基础上前无古人地开辟了一条简单、轻松地培养优秀鸽系、完美地繁育、建设高效赛鸽团队的捷径。
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每一本将常识加以条理化的书都能够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轰动。并不是因为《詹森育种原理》提出了更多的高深道理,重要的是他们提供了思考的过程,这些精妙的育种技巧不是世俗的迎合,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对鸽系的繁衍分析基础上的大众化的门路,是建立在艰苦细致的务实的工作之上的朴素的常识。它引起了在赛鸽育种文化需要深度挖掘的赛鸽圈中大多数人的称赞,足以证明这不是在哗众取宠。这是大多数现代中国人的思维中所不具备的东西。
反观中国的思维传统,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绝少有人肯降尊纡贵去做“低俗”的实践和研究,并能够使之成为芸芸众生可以效法的东西。现代人的常识不应当仅仅是浅俗的经验,而应当能够让我们的思维中增加真理的比重,这恐怕才是本书作者的目标吧。
而一些有比较阅读经验的读者向笔者反映:大陆、台湾、欧美鸽事出版物最大的不同是国外赛鸽书籍在尊重读者的同时,多以作者自已的亲身体会和独特的视角去诠释赛鸽,这种由一个人完成的著作有比较亲切的面貌,坦言自己的好恶,不时会冒出“我认为”这样的字眼,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暗示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不仅让书籍更为合理,并且无形之中让书本具有了人格基础。而《詹森育种原理》同样也没摆脱在原始资料基础上的解释和延伸,缺乏自已独到的理解和观点。我想,来自养鸽人群内部的种种善意批评,使每个喜读《詹森育种原理》的读者包括武高平先生本身的气质和能力受到历练;消除与生俱来的种种局限和缺陷,使他们一步步觉醒,并且摔打着从单纯走向成熟。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成长进步的同时,又依然保持了他那种一如既往的颇具梭角、掷地有声的性格硬度。 &nb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