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鸽子到达降落台时已是精疲力竭,嘴张得很大、双翼下垂,似乎再挪动一步都很艰难。而有的鸽子则能够若无其事地快速入舍,显得体力消耗不大。我们应当仔细观察这些差异,对鸽子的性能作出判断并留下记录。
采取这种方法对幼鸽放飞进行验证以来,在我的鸽舍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下是几个距离的实例:
58-7807号灰斑花、雄
是我鸽舍里重要的种鸽之一,在1959年的农林大臣杯700公里比赛中从秋田县的追分飞返京都,获得京都地区亚军,并于第二年在同一赛事中领先亚军鸽二十分钟夺得冠军。查阅当初的训放记录可知,在1958年夏天进行跳站放飞时,其率先从岐阜县的小板飞归鸽舍。这只鸽子被送入种鸽棚后,繁育的后代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远距离赛鸽及种鸽,其子冠军并河150号曾获得1962年北海道濑栅国家赛900公里综合4名、1963年青森县飞龙国家赛800公里综合亚军、1964年同一赛事的综合7名等优异成绩。
60-40196号灰斑、雌
在1962年获得鹿儿岛县奄美大岛名濑国家赛950公里综合6名。第二年参加同一赛事时,由于天气恶劣归巢鸽寥寥无几,它虽然迟归未获名次,却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竞翔性能。在我的训放记录中,它曾在1960年夏季两次从德岛开笼的跳站放飞中快速归巢。
60-40306号灰斑花、雌
是1962年名濑国家赛的综合8名,也曾在1960年夏季从德岛开笼的两次跳站放飞中快速归巢。此鸽的同窝因被我另眼看待而没有参加放飞验证,后来在1962年训放时未归,既令人惋惜也颇具讽刺意味。
鸽子飞失不归有许多原因,未必是鸽子本身不好,但至少说明饲养者应当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分析反省,我意识到自己当初选鸽时过于注重鸽子的外在因素,忽略了赛鸽尤其是远距离赛鸽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即以健康体质为基础的耐久力。老话说「爱子需远游」,对自己心爱的幼鸽也应当如此。越是看重的鸽子,越要加强基础训练并敢于将其投入跳站放飞。
我的鸽舍在开始进行跳站放飞验证时损失了不少幼鸽,但坚持了两、三年以后反而很少丢鸽了。因为放飞结果也使种鸽的能力得到验证,使我能够有的放矢地严格筛选种鸽,几年下来便很少作出一放即失的幼鸽了。目前日本鸽界已经进入超远距离比赛的时代,所有养鸽人都希望自己的鸽群具有良好的定向能力。但愿我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尤其是对那些坚持少而精主义的鸽舍有所帮助。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