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短距离训放之后,定向遗传的潜在因素在熟悉的赛线定向活动中,能很快地建立正确的定向条件反射;而有的赛鸽建立的速度就较慢,甚至有的赛鸽在野外自然环境中游荡很长时间才能返巢。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在近距离放飞训练或竞翔的赛鸽,在自然环境中游荡数日或者更长时间才能返巢的赛鸽,如果在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的基础上,它们继续去竞翔更远的距离时,定向速度和飞行运动能力在返巢过程中,明显加快,甚至可能成为本次竞翔的优胜鸽。赛鸽的这种行为特征,充分表现出神经活动类型与竞翔距离和返巢速度相适应。有研究表明,赛鸽受神经活动类型和定向遗传的影响,父母代还能将这种先慢后快的定向特性,通过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并且在后代鸽竞翔过程中,再现这种行为表现。
巴甫洛夫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动物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如赛鸽继承了父母代的定向遗传因素,但竞翔速度有快有慢),主要受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即使是同父母生出的子代鸽,神经活动的类型仍然表现出差异性特点。“经典的迷宫实验”是研究人员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走得快的神经活动类型的大鼠,相互交配育种,再选择那些走得慢的大鼠,相互交配育种的结果。因此,赛鸽定向遗传对竞翔速度和竞翔距离的影响,是以神经活动类型作为生理基础。赛鸽运动爱好者在种鸽的选择上,总是希望挑选那些在竞翔活动中获得优异赛绩的鸽子,根据赛鸽在不同竞翔距离的表现,反映出它们的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从“经典的迷宫实验”方法和结果来看,选择走得快的大鼠相互交配育种,再选择走得慢的大鼠相互交配育种,其实验结果是,经过多代选育的快速组走得更快,而走得慢的组则走得更慢,这两种快、慢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充分表现出神经活动类型在定向条件反射形成效率的巨大差异性。但是大鼠在重新设置的“迷宫”内学习走出迷宫的速度时,由于遗传信息密码与新“迷宫”的差异性,因此,快速组与慢速组在学习走“新迷宫”的速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事实上赛鸽的定向遗传与神经活动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我们曾有幸了解到这样的事实,某位赛鸽运动爱好者经过多年定向培育,其中有一对种鸽繁育出多只子一代赛鸽在本赛线获得过一千公里至一千五百公里以上级竞翔赛优异成绩。正因为如此,某地一位爱好者用重金购回,并且繁育出多只子一代鸽,参加当地赛鸽竞翔,其结果并没有令人满意。因此这位用重金引入的爱好者向出售者提出质疑。出售种鸽的爱好者为了证明这对种鸽的价值和作用,将鸽子取回并繁育后代,其子代鸽又在竞翔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从上述情况来看,引进种鸽的爱好者,繁育的子一代鸽从饲养和管理、训练和竞翔都挑不出更多的毛病,但是竞翔的地理环境和方向都与原来形成的方位认知图形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种鸽多次竞翔的方位路线是由西北往东南返巢,而现在则是由正南往正北返巢。因此,子一代鸽获得的定向遗传与现实的竞翔路线和定向方位发生变化,导致竞翔速度和竞翔距离的不理想结果。这种结果与“经典的迷宫实验”结果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赛鸽的定向活动与它们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神经活动的强度特性、平衡性和灵活性水平较高的赛鸽,在放飞训练或者竞翔活动中,具有定向条件反射形成效率的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灵活性高的特点。但是,赛鸽受定向遗传因素的影响,竞翔的方位路线和地理环境与定向遗传不相符合时,赛鸽的神经活动类型可能发展为隐性,不能表现出定向返巢的速度和距离与父母代的接近水平。
三、定向遗传理论的实用价值
赛鸽的定向遗传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这已经在那些高水平的赛鸽家的科研文章或著作中提到这个观点。例如,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养鸽大全》一书中指出,竞翔鸽必须坚持定向培育的原则。这是在多年多代选择性培育基础上的经验性总结。赛鸽的定向遗传是它们在竞翔活动中,通过放飞训练或竞翔活动的定向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获得返巢之后,并能将这种定向返巢的性能,通过遗传信息密码传递给下一代。人们再根据后代鸽竞翔表现,挑选出更加优秀个体作为种鸽繁育后代鸽。经过了长期挑选,多代培育,目前我国赛鸽运动发达地区的竞翔水平,从五百公里到两千公里以上空距的成绩,都在稳步提高,呈现出竞争十分激烈的场面。为此,我们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我们研究结果,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1、定向遗传的两个特点表现在种鸽的选择和后代鸽的繁育。首先是作为种鸽的挑选,爱好者选择的种鸽第一要素是它本身竞翔返巢的方向,这项内容与定向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依据动物方位认知图形的遗传规律,最好是那些在本赛线获得过优异赛绩,并且经过多代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