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接收到了两个混合感染的病例,对赛鸽感染十分迅速,给赛鸽的主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在将具体病例以及分析阐述如下:
病例1
2005年5月,我接到送检的病鸽十余只,其中十只已经在运输途中死亡。经过询问,了解到发病的以年轻赛鸽为主,10日前参加过训放,归巢后开始发病,主要症状是腹泻、绿便、呼吸道症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每天出现零星死亡。于是立即对存活的病鸽进行血液检查,发现病鸽都存在贫血、脱水的现象。白细胞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对死亡的赛鸽进行尸体解剖,并且将病变器官取出样本,进行细菌学、病理学、寄生虫检测。检测结果令我惊讶,从十几只病鸽体内检出的病原体五花八门,几乎涵盖了细菌、霉菌、寄生虫等赛鸽常见病,有些甚至是在健康鸽体内广泛存在的,平时不致病的细菌。虽然所患疾病不同,但是每只病鸽的共同特点是淋巴组织萎缩,特别是法式囊,将法式囊做病理检查发现有病毒包含体。
病例2
2005年7月,接到送检的病鸽5只,经过解剖发现是副黏病毒Ⅰ型感染,但是鸽子的主人说,这些鸽子是10多天前引进的,全部是60天以内的幼鸽,刚拿回来就进行了隔离饲养,并做了副黏病毒Ⅰ型的疫苗接种,不应该再发生疫情,而且家里其他赛鸽使用的是同一批号的疫苗,并未发现发病。又对其家里原有的赛鸽进行副粘病毒血清学检验,证明原有的赛鸽产生了有效的免疫力,也证明疫苗没有质量问题。这时引进的赛鸽开始发病,主要症状是转脖、腹泻、绿便、精神不好,食欲减退。实验室诊断结果:病鸽的免疫力很低,后来又继发感染了大肠杆菌。在进行病理诊断时,在病鸽萎缩的法式囊切片里也发现了病毒的包含体。
病例分析
再检查了24例病鸽和死亡鸽后,从表面上看,每只病鸽所患的病似乎各不相同,没有共同之处,在病鸽体内检测出不同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但是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病鸽的血液检查结果。通常的病毒感染后期继发细菌或者寄生虫时,血液的白细胞数量是先减少后增多,而这两个病例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时白细胞的数量就大大低于正常值,符合病毒病初期的血细胞特点。但随着病程的发展,继发细菌或者寄生虫后,白细胞总数不但不像通常情况下开始升高,反而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免疫力很少,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病鸽死亡速度加快。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病鸽的免疫系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呢?经过详细地调查和分析,将怀疑的焦点集中到了病毒感染上。但是病例2的病鸽有明显的副黏病毒Ⅰ型的症状,如果按照怀疑的假设,应该还有另一种病毒在病鸽体内,要正确区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病毒实在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作。于是又对所保留病例的样本进行进一步更高级的检测,并且将样本送到香港等地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很快就反馈回来了,通过对电子显微镜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观察,发现了病毒颗粒,并在病理切片中病毒包含体特殊的葡萄串样的排列特点加以证实,为了确认还和已经发现的病毒进行了比较,基本确认了另一种病毒的存在,就是环状病毒(circovirus)。
『历史概述』
环状病毒(circovirus)最早于1993年首先由美国加州的兽医发现,与此同时南非的兽医也在鸽子粪便中发现了病毒粒子。在此之前,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病毒包含体的发现,只不过没有确定。于是对加拿大1986年从家鸽身上取得的和澳大利亚1989年取得的几份样品进行回顾性检查时也查出了环状病毒的包含体。澳大利亚检疫部门1994年报道了野生鸽子体内发现了环状病毒;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报道了环状病毒侵袭赛鸽的病例,从报道的发生密度来看,环状病毒的发生率,欧洲比亚洲高。而我国的赛鸽医疗事业起步较晚,研究也相对较少。
『关于环状病毒』
环状病毒是一个刚刚确定的病毒种类。病毒核酸是由单股环状DNA组成。这个种类中对动物有威胁的病毒还有猪的细小病毒、鹦鹉啄羽病毒和鸡的传染性病毒。在其他种类的禽类也有类似病毒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是没有见到不同种类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
环状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在紫外线照射或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