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鸟死亡或丢失)的鸟,转而加入其他一对鸟的育雏活动中去的事例。甚至一只失去鸟窠的美洲朱雀,在偶然情况下竟把金鱼作为抚育的对象,不断地衔虫喂鱼。鸟类学家用制作的假雏鸟,甚至套有雏鸟头部标本的镊子来向喂雏的亲鸟“索食”,从而研究它们喂雏的特性。
绝大多数非雀形目和雀彩目鸟类,对蛋的辨认能力不很强,特别在孵卵期内,孵卵的本能会使雌鸟不顾一切地伏在窠内。荷兰著名鸟类学家廷伯金做过一种海鸥孵卵行为的实验。他把各种涂上颜色的木制圆柱体、菱形体和方块状的假鸟蛋放在它的窠内,发现孵卵的母鸟对这些假鸟蛋几乎一视同仁地孵下去。当然,在比较高等的雀形目鸟类中,是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还有待证实,但至少上述实验结果是有启发性的。
杜鹃卵的模拟现象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鸟类的窠和卵大都隐蔽得十分巧妙,它们的卵色跟周围环境的颜色一致,这样就减少被天敌发现的可能性。壮鹃在窠主的集中寄放的卵,也要经过这种自然选择。色泽、花纹跟窠主的卵有明显不一致的容易被发现而淘汰,而色泽、花纹相似的就被保存下来。
杜鹃的窠寄生繁殖,虽然对窠主的后代造成损害,但就整个自然界里鸟的种类和数量来说,杜鹃所危害的鸟类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它所寄生的窠主通常都是当地的优势种,它们的数量比杜鹃要多得多。从杜鹃的食性来说,它是以多种昆虫、蜘蛛及螺类等为食的,尤其嗜食松毛虫,而这些毛虫是一般鸟类不大喜欢吃的,所以杜鹃在控制林木害虫方面有特殊的贡献,是著名的益鸟。杜鹃是我们跟园林害虫作斗争的好帮手,也是在大自然里研究生物种间关系的好教材,因此自古以来一直得到人们对它的喜爱,我们应该大力地保护它。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