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鸟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我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所以,用鸬鹚捕鱼曾盛极一时。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种捕鱼方法当时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在近代已很少采用。实际上,过多的鸬鹚会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据统计,野生的鸬鹚每天至少要吃掉400克的鱼。在
荷兰,有一群鸬鹚在一个夏季就吃掉5000吨鱼。
鸬鹚的捕鱼本领之高早已被人所熟知。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又发现鸬鹚在河水非常混浊时也能轻松自如地追踪鱼群。在河水混浊不堪时,视觉很难发挥作用。那么,鸬鹚是怎样在混浊的河水中找到鱼群的呢?原来鸬鹚的听觉非常发达。在自然界中,有些盲眼鸬鹚依靠它们那发达的听觉器官追捕鱼群。此外,大群的鸬鹚一起围捕鱼群。也大大提高它们捕鱼的效率。
大多数水鸟的尾脂腺能分泌油脂,它们把油脂涂在羽毛上来防水。鸬鹚缺少尾脂腺,它们的羽毛防水性差,身体很容易被水浸湿。所以不能长时间地潜水、游泳。在每次捕鱼后,鸬鹚要站在岸边晒太阳,待羽毛晾干之后,它们才回到水中捕鱼。鸬鹚每次潜水,能游出很远,在水下停留的时间达30~40秒,有时甚至长达70秒,而且通常都有所收获。
自《生物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