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鸟出壳后的第二天就能吃食了,它们的雄雌亲鸟将捕到的小鱼吞下后轮流返回巢中,再将半消化的食物吐出,一般要分三次吐完,任雏鸟自行吞食。黑鹳的育雏期长达4个月之久,在雏鸟出壳后的20多天内,巢中时刻都有亲鸟守护以防天敌的袭击。出壳60—70天后的幼鸟就可以离巢进行试飞了,这时它们仅在巢的附近活动,多在险峻的山崖边进行跨越山谷的飞行练习,如果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则马上返回巢中。100天以后,幼鸟便随亲鸟大范围外出觅食,不再归巢了。
黑鹳大多数是迁徙鸟类,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仅有少数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种群也不迁徙,仅在繁殖期后向周围地区扩散游荡。在欧洲繁殖的种群,几乎全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或者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地中海东端迁往非洲越冬,在亚洲西部繁殖的种群则主要迁徙印度越冬。在俄罗斯东部和我国繁殖的种群,主要迁徙到我国的长江以南越冬,迁徙主要在白天,常结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依靠两翅进行鼓翼飞行,有时也利用热气流进行滑翔,秋季在9月下旬至10月初开始往南迁移,春季大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达繁殖地。
繁殖地生境条件的恶化是影响黑鹳繁殖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化工、冶金、轻工三大工业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三废和农业生产所用的化肥、农药等有很多进入各种水域造成污染,不仅使黑鹳的食物大量减少,也直接危害它们的健康发育,造成雏鸟死亡率增加。人类的猎捕,以及在黑鹳的巢区附近爆破取石作为建材的现象也很严重。由于黑鹳数量过于稀少,活动范围大,巢址又很分散,所以尚未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资料表明,黑鹳的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已经显著减少,目前全世界仅尚存约 1000多个繁殖对。在我国黑鹳也是非常罕见的濒危物种,每年在它的主要越冬地江西鄱阳湖仅能见到几十只,而在它的主要繁殖地山西,每50—100平方公里才有一对,只有新疆南部最近发现了500只以上的大群,给黑鹳的繁衍生息带来了希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