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天鹅又叫哑声天鹅、瘤鼻天鹅、赤嘴天鹅等,是一种大型游禽,也是天鹅类中体形最大的,体长为130—155厘米,体重7—10千克。它比前面介绍的2种天鹅容易区分,虽然全身的羽毛也是洁白色的,但嘴是赤红色的,嘴基和嘴缘为黑色,前端稍淡,近似于
肉桂色,嘴甲为褐色,嘴基和前额交汇处有一个黑色的疣状突起,十分明显。头顶至枕部沾有淡棕色,眼先裸露为黑色。虹膜为棕褐色。尾羽较长而尖,明显与其他天鹅不同。跗跖、爪和蹼均为黑色。雌鸟的体形比雄鸟略小,前额的疣状突起也小一些。另外,它在水中游泳时,脖子常常弯成“S”形,如同身披庄穆白纱、涂着红唇的
新娘。
疣鼻天鹅没有亚种分化,主要繁殖在瑞典、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伊朗、阿富汗、蒙古和我国新疆的中部和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北部、内蒙古等地。越冬在非洲北部、地中海东部、黑海、印度北部、朝鲜、日本和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一带。迁徙时经过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山东等部分地区。现在它还被引入到北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也经常到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的水域中栖息。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机警,视力亦强,颈伸直能远眺到数公里以外的动静。游泳时翅膀常隆起,颈向后弯曲,头部向前低垂,姿态极为优雅。游泳的速度非常快,能用一只脚划水,也可以用两只脚同时划水,并且不时地张开和煽动双翅。飞翔时不鸣叫,两个翅膀振动有声,与其他天鹅明显不同。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因此有“哑声天鹅”的称呼。性温顺而胆怯,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觅食,晚上亦多栖息在安静而少干扰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和干的芦苇堆上,仅在没有危险时才上岸。起飞时常用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50米左右才能徐徐离水飞起。飞行时颈部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常呈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和换羽期间。
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芽和果实为食,也吃水藻和小型水生动物。觅食活动在白天、晚上休息。觅食时主要是用嘴撕裂植物,但有时也能像一些鸭类一样头朝下、尾朝上,将头伸到水底下去挖掘水生植物的根为食,偶尔也到水边地上觅食青草。
疣鼻天鹅通常3岁时达到性成熟,少数雌鸟2岁时就开始繁殖,也有迟至4岁时才开始繁殖的。新对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配偶较为固定,一旦形成,一般终生不变,仅有很少数因繁殖不成功而中途解体。求偶行为首先是雄鸟和雌鸟彼此进行频繁的头部浸水运动,头部在后背和翅膀上来回摩擦,然后一起游泳,雄鸟用颈部缠住雌鸟的颈部,然后爬到雌鸟的背上,进行交配。雌鸟的身体则完全沉入水中,仅有头部和颈部露出水面。交配之后雄鸟和雌鸟还要一起游泳,双双贴胸仰头伸直颈部,同时发出独特的沙哑叫声,然后是疏理羽毛和水浴。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僻静的,难于接近的水塘和湖泊岸边芦苇丛或水草丛中。营巢由雌鸟单独承担,或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巢是用干芦苇和其他植物堆集而成的,结构极为庞大,呈圆形。它的巢还有主巢和辅巢之分,主巢供雌鸟产卵使用,辅巢则是供雄鸟夜宿用的,通常距离主巢40—60米远,也是由芦苇、蒲草茎和叶堆集而成,外形极为简陋,像个草垫子。为了出入方便,通常在主巢和滩缘之间的芦苇丛中形成两条70—150厘米宽的“通道”,通过从根部咬断或踩倒芦苇形成,而咬断的芦苇又可以作为营巢的材料,通常由一条道进,从另一条道出。
疣鼻天鹅的领域性极强,巢域面积也比较大,但所占据的领域面积的大小,一般随着营巢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