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舌之谜
从古到今,鹦鹉学舌的出色本领,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相传唐代时,长安富豪杨崇义 在家中被杀,地方官到他家中踏勘,一只笼中鹦鹉忽然开口说话,念叨一个叫“
李 ”的姓名。地方官心生疑云,一查,李是杨家邻居,便带来盘问,果然是凶手。鹦鹉因报案 有功,被唐明皇赐了个“绿衣使者”的封号。这个故事见于笔记《开元天宝遗事》。
类似的事在国外也有发生。1984年3月,美联社曾报道一则新闻:在美国得克萨斯 州的贝敦,某人家夜晚被撬窃。受害者报告警察说,他家被盗窃时,有一只鹦鹉在场;被盗以后,鹦鹉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到这儿来,罗伯特,到这儿来,罗尼。”根据鹦鹉提供的这两个名字,加上从现场取得的指纹,警察很快就破了案,抓住了两个惯窃犯,一个名叫 罗伯特,一个名叫罗尼。
更有趣的是一位叫朱·海特的英国妇女饲养的一只鹦鹉。1980年的一天,这只鹦鹉 在树林中飞迷了路,被一个农民捉住。鹦鹉到农民家后,反复念叨一个六位数字。农民感到 奇怪,他试着按这个数字拨电话,果然找到了鹦鹉的女主人!
1981年,美国曾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动物“说话”比赛。赛场上,数千只各色鸟 儿竞相学舌,一只名叫普鲁德尔的
非洲灰鹦鹉夺得冠军。它一口气“说”了1000个不同 的英语单词。
这种种故事,常常使人们感到迷惑:这些聪明的鸟儿,是否真的懂得所“说”话语的含义?它们能象我们一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改变自己的环境吗?
大多数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鹦鹉和其他鸟类的学舌,仅仅是一种仿效行为,也叫效鸣。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因而它 们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运用这些语言。
然而,还有少数科学家在继续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来,教大猩猩、
黑猩猩学习说话的研 究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打破了动物不能学会人类语言的传统观念。这使一些研究者对鹦鹉 学舌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想法。美国帕杜大学女心理学家爱伦·皮普伯格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新“教学”法
爱伦认为,过去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研究者都用实物来奖励鹦鹉“学习”, 这就使得它们形成单纯从声音上模仿的条件反射,反映不出鹦鹉是否能理解所学语言的意义 。
爱伦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法。1978年,她选购了一只13月龄的非洲灰鹦鹉,取名叫 爱列克斯,并开始对它进行实验。
爱伦设计的新“教学”法,叫做“对话——竞争”法。在教学中,由两个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一个当鹦鹉的“教师”,另一个当鹦鹉的“竞争者”,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 。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给鹦鹉上的一堂课:
爱伦(现在当教师,她向鹦鹉和研究生玛丽出示五块木片):玛丽,这是什么?
玛丽(当竞争者):Five wood(五块木片)。
爱伦:对!你说得很对。这是五块木片。(把木片递给玛丽。玛丽转向鹦鹉,给它看木片。)
玛丽(现在当教师):喂,爱列克斯,现在你来说说看,这是什么?
爱列克斯(含糊不清):Wood. Wanna nut.
玛丽:不是nut! 你先告诉我,这里有多少木片?
爱列克斯:“i”Wood.
玛丽:说清楚点,多少木片?
爱列克斯:“i”Wood.
玛丽:还是不清楚。(转向爱伦):爱伦,你说,这是什么?
爱伦(现在当竞争者,学爱列克斯的声音):“i”Wood. 玛丽:好好地说,你能够说清楚的。
爱伦:Five Wood
玛丽:对了!说对了。这是Five Wood。好了,你拿着。
……接着,爱伦再问鹦鹉。通过这样反复对话竞争,使爱列克斯最终能够正确地回答这 一问题。
每一次,都通过对话的方式,通过实物显示来“教”单词,这样就避免鹦鹉单纯从声音上模仿,为帮助它“理解”词的含义创造条件。在教鹦鹉学生词时,研究者总是挑选鹦鹉感兴趣的东西,象闪闪发光的钥匙、鹦鹉爱啄 碎的木片、软木等。这样能提高它的学习兴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