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有个第一次,难得的是第一次就成功,就精彩。看看这里一幅幅美丽的鸟类图片,跃动飞翔的瞬间被清晰定格不容易;而海峡两岸的鸟儿一起向我们飞来,是不是更难得?
4月春意盎然时,海峡两岸鸟类摄影联展在浙江自然博物馆开幕,两天的研讨会和随后4天到江西婺源的野外拍摄活动,更把两岸摄友集合在一起,欢乐无限!
野生鸟类摄影,表现不同鸟种的自然状态及生态行为的摄影,台湾开始在30年前,而大陆的业余鸟类摄影群体诞生仅仅几年。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浙江野鸟会)首创这次两岸鸟类摄影联展和研讨交流活动,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台湾的优秀作品和拍摄经验介绍到大陆。
9位台湾知名摄影师很快寄来了自己的精彩作品参展,并有多位资深摄友前来杭州演讲,用幻灯、DVD等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陆朋友展示他们的更多作品,讲述鸟类摄影经验与故事。在婺源的日子,大家互通有无,互报“鸟情”,切磋器材使用心得,其乐融融。
我们还是站到图片前来讲故事吧。
来自台南的陈加盛先生,是一位“用生命热爱拍鸟”、有20余年鸟类摄影经验的奇人,他经历了无数野外艰辛,不仅有大量优秀的鸟类摄影作品问世,而且作了很多拍摄笔记,研读了很多鸟类学著作,目前正准备出版自己摄影并撰文的《台湾鸟类图志》。
一幅《黑长尾雉》得来不易。陈先生介绍:黑长尾雉是台湾特有的雉科鸟类,生活在高山森林中,有“迷雾中的王者”称号,加上雉科鸟类特有的机警,所以拍摄的难度相当高,经过苦心经营才终于拍到,更难得的是雌雄同时入镜!
陈加盛的另一幅参展作品《育雏》也是苦心经营的成果。尽量不打扰野生鸟类的生活,是很多鸟类摄影者共守的原则。画面中黑红两色的鸟叫“朱鹂”,摄于台湾屏东。陈加盛在找到朱鹂的巢后,因为枝叶浓密无法拍摄,他开始注意幼鸟离巢的时间,在它们离巢后的第二天,当一只幼鸟栖息在荔枝树上,阳光透过枝叶照射过来,他终于拍到雄鸟育雏的画面。
来自台中的孙清松先生在杭州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他如何使用遥控技术来拍摄鸟类,使鸟儿处于完全自由、放松的状态,达到近距离拍摄的目的。能够这样做的必要条件就是仔细观察鸟儿的习性,确定相机摆放的位置,其中辛苦与用心可想而知。看看他的相机离鸟儿有多近吧,那相机上包的衣服是为了捂住快门的咔嚓声,不惊动鸟儿。
台南的范兆雄先生用了另一种接近鸟儿的方法:“要让鸟儿觉得我怕它”。他反复在飞翔的燕子前面蹲下去,让燕子感觉这个人是没有威胁的,放心地向他飞来,才最终拍到“鸟儿向我飞”的精致画面。范先生给自己的图片命名《洋燕向着我飞,呢喃就在耳边》,充满激情与柔情。
王徵吉先生是台湾有名的“黑琵先生”,他追寻黑脸琵鹭18年,历尽风雨和险情。黑脸琵鹭这一全球濒危物种,是东亚地区特有,每年有接近全球总数1/2的黑脸琵鹭会到台南越冬。王徵吉拍摄黑脸琵鹭,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认识“黑面舞者”的风采,珍惜它们,保护它们。目前每年有20万—3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台湾看黑脸琵鹭,而王徵吉的摄影和摄像作品,弥补了游客不能近距离和长时间观看的遗憾。
而让台湾朋友感慨的是,大陆的鸟类摄影虽然起步晚,但是参展的很多作品已经非常出色,技术上意境上都堪称一流,有着“旷达”、“俊雅”的境界,“让人感动!”
两只银鸥同一姿势并排飞翔,背景有隐约的渔船,范兆雄先生很是称赞作者“用心”。他不知,作者朱英举起相机对准鸟儿才一年多!
两只同科鸟儿出现在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