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寡居是針對當年幼鴿而設計的一種訓養方法,就是當幼鴿還在二十六七天齡時,剛能獨立吃食兒,就把它們脫離父母鴿,鑒別好雌雄分棚訓養。家飛時或先飛雌鴿或先飛雄鴿,雌鴿、雄鴿不放在一塊兒飛;路訓時雌鴿、雄鴿不混合裝籠,雌是雌,雄是雄,放的時候也是雌雄各放各的;到了競翔站比賽的時候,這些幼鴿全部送去參加比賽,雌鴿、雄鴿一個不留。從小到大一直都在寡居環境中成長並接受訓練的這些幼鴿,適應了寡居環境,似乎少了雄歡雌愛,參加比賽時注意力會更加集中,也便于鴿主操縱。而在自然制下餵養的幼鴿,一旦發情配對交配了,就只想巢穴,沒有以前那樣愛飛了,並會影響到其他鴿子家飛。鴿子常因此受困擾,要費心控制。而用雙重寡居訓養的幼鴿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時又如《評論》一文中作者艾迪•夏拉肯與西歐養鴿名家德•布露絲在討論有關寡居法的話題時,德•布露絲發表的見解一樣:“對雌鴿都實行寡居制,因為這樣做‘更經濟’。如果你比30羽寡居制雄鴿參賽,那麼就需要60羽鴿子,……如果將一半鴿子留在家裏,……不讓鴿子參賽,……你又怎麼能知道它的好壞呢?……讓所有的鴿子參賽,……不需要將鴿子的時間浪費在鴿舍中”。這也許正是雙重寡居制的奧秘及意義之所在。
以上分別闡述了,筆者對什麼是自然制與寡居制的見解和看法,可以看出自然制和寡居制這兩種訓養法在對賽鴿的訓養上,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的是兩者都利用賽鴿的性行為來做文章,訓養賽鴿,不同的是它們各自使用的訓養技巧和手段又不盡相同。儘管兩種訓養方法的目的都一樣,即都想比鴿子飛得快取得勝利,但是用起來的效果並不都一樣。
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筆者有必要在這裏多說兩句:首先訓養賽鴿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諸如經濟能力、居住環境、自然條件、賽鴿品種等因素,來決定或者選用適合自己的訓養法。而且訓養的方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多種方法可以結合在一起運用的,方法多種多樣,運用時要因時因鴿而異,只有針對賽鴿的不同情況,採取相應的方法,才能養好賽鴿的精髓。《評論》中說的克拉克的自然制參賽,西歐多數人以寡居制參賽,也都是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的。並且歐洲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條件,賽制和種鴿等多方面要比我們國內的條件要好,而國內情形就大不一樣了。如果我們仍然教條的形而上的照搬國外的經驗,那麼(即使)同樣用的是一種訓養方法,所收到的效果也肯定是不一樣的。
別的鴿舍或鴿友的情況,筆者不敢妄加評論,但是筆者的養鴿親身經歷也可以作為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筆者現在訓養鴿子所採用的方法,可以說既不是純天然的自然制,也不是徹底的寡居制,我姑且稱它為自然制下的寡居制。原因何在?這是因為我既沒有克拉克那樣品種的賽鴿以及他高超的訓養技巧,又沒有西歐人那樣豪華寬敞的鴿舍,一說寡居到一畝幾十間鴿舍,雌鴿、雄鴿想怎麼分棚就怎麼分棚,有的是地方,而我的情形就不同了。我居住在一樓,為了照顧鄰里關係,我的鴿舍夾蓋在兩座高樓之間的狹窄夾道中間,鴿舍簡陋,面積不足五平方米,可是裏面住了近50只鴿子,很是擁擠,由于鴿舍四周都是高大建築物,鴿子起飛與歸巢都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幼鴿起飛時很容易丟失,原因是幼鴿飛到高樓上後看不見自己的鴿巢,找不到窩了。自己所費的心血就這樣白白的丟了,很傷腦筋也很無奈。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賽鴿,想取得好的成績,甚至奪得冠軍,談何容易啊!但在我的鴿棚裏卻飛出了很多優秀的成績,如香港四名、500公里冠亞軍、700公里第五名、700公里四會聯翔團體冠軍第一名等優秀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原因是多方面,但是其中主要是我特別注意訓養法,不搞教條,方法針對自己實際情況切實管用。
我的鴿子平時混養,雌雄鴿、幼鴿沒有分棚飼養,因為地方小不好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叫它“自然制”。參加比賽時就有重點的針對幾羽鴿子採用半寡居制,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所以我把我的訓養方法姑且稱之為“自然制下的寡居制”。對待成年鴿參賽,我採用的是自然制下的孵蛋法,即離競翔站比賽時間還有25天的時間,讓成年雌雄鴿交配產蛋,正常的情況下健康的雌雄鴿7天左右就可下蛋了,然後再孵蛋18天幼鴿剛要出殼,正好是25天。競翔站比賽來臨,這時將雌雄鴿(或者雄鴿)送去參賽,鴿子會有上好的表現。
我對待我的鴿子重點是放雌鴿,因為在我看來雌鴿情形穩當,雌鴿最佳狀態來得慢卻持續的時間長,這一點不像雄鴿。雄鴿性急,雄鴿的最佳狀態來得快消失得也快,搞的不好還會一去不歸,所以我重用雌鴿。上面說的那些成績就都是雌鴿們取得的。
我在對待當年幼鴿參賽時,採用的是既有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