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论读书
人只有一个人生。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犹如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就职养家等,是人生中的大事,也可能成为人生中内在精神不断成长的源泉。书一旦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会长驻心中,发挥其强大作用。读书令人愉悦,读书使人丰富。读书可以开启人的智慧,读书可以拔高人的境界。书是真理的海洋,书是知识的宝库。人之所以读书,之所以鼓励读书,其道理,原本是很简单的。 文化是博大的、丰富的,个人是渺小的、肤浅的。个人的智慧,充其量,也只是一点一滴,更多的是偏见、无知。因此,人不可妄自尊大。在这个短暂匆忙的人生旅途,人要使自己境界高一点,聪明一点,主要途径之一,是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知道什么是生活、理想、人格。在这个放弃“英雄”概念的时代,如果拥有一些崇高思想与情感的范本,就会发现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的潮流突然变得生机蓬勃。哲学家桑塔耶那说:“不能记起过去的人,便注定要重蹈覆辙。” 人生是短暂的。怎样读书? 读书是一次伟大的精神冒险。人类的文化是辉煌的、崇高的、博大的。它是整体,是源与流的统一,任何肢解历史文化的统一性都是偏见。因此,读书既要历史地、辩证地、系统地读,又要选择地、批判地、借鉴地读。在开始人生的冒险旅程之前,重要的是选择旅行的方式。如果只是呆板地、单纯地、走马观花地读,那就未免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当然,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知识,众多的名人与数百个判断。但这决不是读书的真正意图。惠特曼说:“读书是最崇高意义中的锻炼,就象体操家一样,需经过一再的奋斗。只有在这种状况下,你才需要书本,书本才会给东西。如果读书是在未睡眠状态下进行,它是不会给你什么的。”除了读无聊的文章与新闻,阅读并非是被动的,而应该是最有力的生活方式之一。好的书籍,就象健全的运动一样,可以获得精神运动过后的爽适疲劳感。 另一方面,读书绝对不可抱着向老师交作业的心理,也不要意图吸尽其中所含的意义。我们只要能摄住孔子、柏拉图给我们的十分之一,就可算死而无憾了。即使跟这些著作只是表面上的熟识,说实话,也比大学毕业生的百分之九十九渊博多识。但是,对一生的读书计划而言,这不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因为读书不是为了跟别人较量,而是为使自己丰润华美;不是为读书而消闲时光,而是为敬取精神的食粮而后更多地付诸实践。 书可以闲暇时读,也可以长期读;可以随意浏览,也可以细心品味。它的价值不会随时尚变化而变化,可以长久受用,但不是装璜和点缀。读书可以使人宁静、致远、慰藉、鼓舞和启迪,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但,这个恩泽,不属于我们,而属于我们的前人,属于早已作古的没有时空和地域间隔的古今中外的贤人智者。 人要向真理和智慧靠拢。究竟读什么书? 书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也有新旧之分。一般说来,所谓好书,大都是旧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是事实,有目共睹。《红楼梦》、《三国演义》是旧书,《史记》、《资治通鉴》是旧书,《战争与和平》、《红与黑》是旧书,《神曲》、《浮士德》是旧书,《阿Q正传》是旧书,《忏悔录》是旧书,如此等等的旧书,早已超越时代的限制,具有永恒的魅力,可以百看不厌。驰名世界的学术中心“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开列的书单,清一色是旧书,如《论语》、《庄子》、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等等;美国著名学者费迪曼教授撰写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中推荐的书目,也全部是旧书,如荷马的《伊里亚特》、莫里哀的《戏剧选集》、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集等等,但同时又是第一流的大书。如此看来,人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几乎可以一目了然。 所谓“最好的书”,并非绝对意义下的“最好”。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书”。我们所能说的只是,西方三千年的历史已逐渐蕴积了一批具有“独创性的信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上自先秦,经魏晋、唐宋至明清,一脉相承,各放异彩。人类的经验是相通的。古人遇到的问题,今人同样会遇到。古人在坎坷中依然超脱、坚定、自如的智慧和境界,难道不可以使在商场官场名利中失利失宠的现代人警戒吗? 好书不会沉默。花在好书上的金钱和时间不会令人觉得是无谓的浪费。除了自己受益,即使对子孙后代也是益处无穷的。买了好书,就象看到自己五千年的过去已整整齐齐地排在书架上。请别让过去停在那儿,让它成为人生中的一部分吧!
&nbs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