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信鸽的归巢能力
首先,为了不使这个竞翔界最神秘的问题再度神秘化,我们应当将这个命题扩而大之。建立在信鸽是鸟,我们在研究鸟类的归巢能力,或者,研究鸟类当中的一员,即鸽子的归巢能力这个层面上,思路才能比较客观,比较开阔。凡鸟类都有归巢能力,通常,鸟类的归巢能力极强。因为异地远距离归巢的前提是定向、辩向(方位),所以我们可以说,鸟类的辩向能力极佳。因为辩向归巢能力直接关系到生存,因此这种能力在鸟类身上作用极其重要,根本不可以“讨论”,也无所谓有无强弱,这种能力是必须的,舍此不能生存,那么,这种能力通过学习得来亦是来不及的,这种能力与生俱来,它们是——本能。结论:信鸽的远距离定向归巢能力并不“神奇”,举凡鸟类都具备,不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得来的,先天就有。
本能固然有用,也很重要,但是,本能也是遵循“用进废退”原理的,长期不用,本能也要退化。野生的猫科犬科动物,都有叼起幼兽的脖颈软皮“搬家”的本能,生活中观察长期被人类驯养的家猫,有的还保存着这样的本能,但是有不少个体已经不具备这种“搬家”的能力了。岂止如此,就是小猫仅仅爬到了窝外,母猫也是束手无策,大呼小叫“报警”,由主人来将小猫捉回窝中。鸟类通过孵蛋这种方式繁殖后代,不能设想这样的本能也可以退化,但是,现代的蛋鸡优良品种,都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利用长期的定向选育,使之失去了就巢性,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失去了产蛋后自己孵化的这项本能。鸽子为人类驯养,已有数千年,在人们的干预下,它们的本能,也有变化。比如家鸽的分支之一观赏鸽,这类鸽子的远距离定向归巢本领的高超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能飞就行,长得让人赏心悦目就行,绕舍飞翔能识得家门即可,祖先遗传下来的定向归巢本能,长期不使用,趋于退化,实际上,许多观赏鸽品种本身,压根儿就是人们“制造”出来的。肉食鸽也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家禽新品种,因为身大肉肥,许多肉鸽品种失去或基本失去了飞行能力,变成了“落地”鸽,或者,终生被养在配对繁殖笼中,何谈远距离定向归巢?
信鸽的远距离归巢本能显然还保存着。人类也“干预”了信鸽,培育出许多外观明显不同的信鸽品种和品系,信鸽的模样,也与野生鸽子有了明显的差别。虽然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信鸽的定向归巢能力,但是,“干预”的后果已经显露了出来。我们首先建立这样一种标准,即认为信鸽的远距离定向能力一点也没有退化,实际上,信鸽的异地定向能力,实践中检验,与距离巢地的路程远近关系不大,换句话说,即使将信鸽运到很远的地方开笼放飞,信鸽依然可以轻易地测定出家巢所在的方向。举个例子,1991年5000多羽上海信鸽从2720公里之外的新疆哈密市放出,鸽群“盘头”也不用打,照直往东方疾飞而去,近3000公里的距离,信鸽的定向感觉,仍然清晰。这说明三个问题:①家鸽当中的信鸽品种,定向能力仍然强劲;②信鸽的定向功能,不以距离的远近而出现明显的变化;③信鸽在竞翔过程中丢失,除了非自然的因素,与定向功能的关系不大,是别的方面的退化,导致了信鸽的不归。凡事没有绝对化的,如同有极个别的观赏鸽,放飞成绩并不比信鸽差,有的信鸽个体,定向能力和适应异地的心理素质极差,竞翔中飞错飞反了方向,也是事实。个别例子,不能代表整体,也不具备讨论的价值。
二、 关于翔距
笼统看,信鸽竞翔的整体成绩,大致上与翔距呈反比。同样的天气,翔距近的,飞速和归巢率高,翔距越远,归巢率越低。500公里,适翔地区好天气当天归巢率可达80%,700公里当天能有60%归巢,1000公里则显示超出了一般信鸽的竞翔能力和耐受力的承受范围,数据有明显变化,当日归极为罕见,两、三天内归巢率约在30—40%,之后还将零星有归巢,已经超出了比赛范围和性质。这个翔距规律不是万能的,按说距离越近,成绩将会更好,400公里好于500公里;300公里又好于400公里,事实证明不能这样简单推理。即使400好于500,快于500,300公里左右的距离却是违反这个“规律”的,整体上观察,300公里距离的放翔,分速和归巢率大打折扣,处于谷底状态,多少次的验证,事实就是这样。信鸽的定向飞行有一个距离“盲点”现象,有一个使得定向能力难以正常发挥的“不应”距离位置,不受正常的、我们通常认为的规律和定论的制约。即是说,信鸽竞翔的定向功能方面,有一段干扰其正常发挥的“死穴”,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设定信鸽训放与竞翔的站点距离,有重大影响,尤其对竞翔公棚,是一个重要课题和质的改变。竞翔人(尤其是竞翔决策人)平均素质的水平和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以及惰性,使得我们的固有弊病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但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陋习的改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