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赛鸽交配育种,培育出来的后代并不与他们期望的结果一致。有的子代在训放过程中未能返巢,有的竞翔较近的距离表现良好,而到最后竞翔时则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即与父母代的路线认知图形和定向导航的遗传特性有关,更与种鸽的胚胎发育有关。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定向遗传特性与胚胎发育的中心话题。
根据人和动物组织胚胎学的研究表明,生命体优良的遗传性能应具备如下的条件:第一是父本和母本必须具有优秀的遗传特性。如赛鸽在竞翔返巢活动中建立的“定向条件反射”和对方位路线图形的认识。并且是在反复多次的放飞训练和竞翔活动中得到强化,作为心理素质的遗传特性在基因中表现出来。
第二是种鸽的身体机能水平对后代鸽遗传素质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健康的机体是生命体达到机能高峰的生理条件。如果种鸽的健康受到影响导致身体机能水平的下降,必将影响精子的活动和卵子正常的发育。一般来说,赛鸽在经过一个赛季的竞翔运动后,体能素质明显下降,甚至出现长期疲劳的状态,继而直接影响赛鸽的遗传性能。
第三是环境对赛鸽心理的影响。赛鸽在竞翔返巢过程中,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赛鸽的心理活动处于紧张的状态,它可能以害怕或恐惧的紧张极出现,也可能以“应激状态”的紧张极出现。这种紧张情绪的影响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对赛鸽的心理产生影响。我们经过长期研究了解到,有的赛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竞翔返巢后,表现出不愿意出棚活动的现象,即使人为驱赶出棚,没有飞翔多长时间又马上回到棚舍内躲起来。这就是竞翔环境条件刺激对赛鸽心理活动影响的具体表现。环境条件刺激对赛鸽心理的影响还表现在引进的种鸽异地饲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一些十分优秀的竞翔鸽被出售到异地作为种鸽,其中一部分在异地饲养过程中已经熟悉当地的环境开家放飞。但是仍然有赛鸽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从异地返回原来的棚舍。我们也曾经例举过北京一位爱好者从江苏地区引进一羽非常优秀的种鸽,它在北京近两年的饲养过程中,这羽优秀的种雌鸽就是不下蛋,结果只好将这羽雌鸽送回。这羽雌鸽回到自己原来的棚舍之后,不但能够正常产蛋,而且孵出来的幼鸽参加当地远距离和超远距离的竞翔,仍然获得了十分优异的竞翔成绩。由此说明,竞翔环境和改变赛鸽最初的生存环境,对它们的心理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影响种鸽正常的产蛋。从赛鸽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不难看出,环境条件对赛鸽胚胎发育的影响,是促进种鸽正常的胚胎发育还是影响种鸽胚胎发育,与环境对心理的影响密切相关。
我们从许多有关资料探讨从国内外引进的种鸽在异地(指原来的竞翔路线和竞翔方向的改变)繁育出的子一代鸽的竞翔成绩与父母代的竞翔成绩相比较发现,异地培育的子一代绝大多数都不能达到父母代的竞翔距离和竞翔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改变影响心理活动进而影响正常胚胎发育的结果。
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赛鸽定向遗传性能受生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的共同影响,表现在基因的核酸链储存和传递“定向遗传信息”的功能和机能水平和环境条件对心理的影响。赛鸽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为赛鸽的胚胎发育创造最佳的遗传信息储存和传递的功能。这为我们研究赛鸽胚胎发育影响定向遗传的效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赛鸽胚胎发育与神经活动类型
运动科学的研究证明,赛鸽在适应不同天气条件和不同地理环境的竞翔返巢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竞翔速度,充分表现出个体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实验研究表明,赛鸽受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有的赛鸽适合中短距离竞翔,有的赛鸽更适合长距离或超长距离的竞翔。有的赛鸽在较好的天气条件下表现出快速返巢的能力,而有的赛鸽能克服恶劣天气条件的影响,表现出勇敢顽强的品质。根据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研究证明,动物的神经活动类型主要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我们研究赛鸽胚胎发育与神经活动类型的遗传特性,提供了非常科学的理论依据。
赛鸽属于卵生胚胎的鸟类动物。蛋的生成是在母体内发育成受精卵之后,经过十八天左右的孵化过程。幼鸽的生成是在鸽蛋内形成的。根据卵生组织胚胎研究表明赛鸽由卵转变成雏鸽的过程,是在鸽蛋孵化过程中形成的。从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研究表明,发育脑的中间部分称为中脑。到成熟期后,中脑与早期的胚胎形较为相象。这项研究说明,中脑作为脑的中间部分主要依靠早期的胚胎发育。还有研究表明,卵黄囊是禽类胚胎发育所需要营养物质的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