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巢六七分钟(成绩虽然不好,但足以对自己的旧观念形成冲击)。近交后代飞速慢,只能说明配对的失败。笔者一贯坚持近交个体要在有良好赛绩的情况下才能作为续代种鸽使用,虽然不排除没有经过训翔试验的近亲个体作出优秀赛鸽,但是近交育种工作如同打造链条,必须环环扎实、丝丝入扣,每一代种鸽就如整个链条的一环,而整个链条的最大强度决定于其中最弱的一环,不值得因侥幸而功亏一篑。
当近交的代数达到一定的量后,退化现象会明显加剧,甚至会出现鸭蹼脚、鹦鹉嘴、羽毛稀疏或丧失飞行、生育能力、消化功能紊乱、神情木纳呆滞等等现象。后代中出现退化个体的比例也会急剧上升。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三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办法,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地再滑也总有不摔倒的”,总会有不退化的个体出现,只不过出现的概率极低。在严格筛选亲本个体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近交,当再连续坚持若干代后,退化现象相反会减弱。因为出现退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不良基因的重合造成,通过近交代数的不断上升,后代表形非退化个体的劣质基因携带量呈递减趋势,只要是在一代代亲本选择上把握的好,不良基因会慢慢的剔除掉,退化现象也就会相对减弱了。关于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明。科学家曾经将小麦做连续12代的极端近交,一开始退化现象逐代加剧,但近交到12代时,奇迹出现了,约1/3的小麦严重退化,1/3的小麦生命力、出产率等等考核指标基本保持了用来实验的原品种水平,另外1/3奇迹般的产生了变异,各项指标均异于原实验品种,是否是新的品种生成,科学界目前尚无定论。小麦作为植物可能与动物(鸽子)在育种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长期连续近交在遗传学领域中的可能性。1998年以前,因我棚中没有过硬的血缘,抱着反正是不出成绩的心态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极端近交试验,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大体过程是选一外观特征明显(短嘴大鼻泡)与其直女交配出雌,挑选退化迹象最小与原雄最象的再交配该雄,再出雌挑选后再交配该雄鸽,由于种种原因,这项试验只进行到5代,到第5代时后代中很多已经退化十分严重,个别已经基本丧失了飞行能力,连1米高的低层鸽巢都飞不上去,但是也有极少量除体形较原种雄小外肉眼判断没有明显的退化,可喜的是长相明显已经与原种雄惊人的相象,可惜只进行到5代,没有更多的试验数据,但是通过这项试验我个人的收获是只要在续代种鸽挑选上严格把关,近交育种还是能够维系的,何况除非个别情况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极端近交方法。第二种办法,自近交过程伊始便有目的的在后代中选择2至3路不同外观、性格的后代,依据前述方法各自做封闭式近交,形成相同祖先的不同分支。当某一分支内的近交由于退化严重,无法维系时,可以在不同的分支间互配。虽然来自相同的祖先,但由于多代的各支内封闭式近交,不同分支间已经形成性状差异,分支间互配某种程度上会出现“杂交”优势。如果利用“异地联棚”形式,使不同分支的饲养环境、饲喂方法等有较大的差异,使后天“获得性遗传”迥异,“杂交”优势会更加明显,很多使用不同来源的詹森交配比直接使用詹森原棚更容易出成绩的道理就在与此。当“杂交”激活后可以再次回到封闭的分支内交中,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必须要饲养较大的群势,不是一般鸽友能够做到的。第三种方法是最为实用,也是国内外大多数鸽友选择的方法。既选用自家赛绩优良且连续近交的血缘作为主血,谨慎的选择赛绩突出,最好也是连续近交性状稳定并且外观同自棚主血非常相似的外来血缘杂交,此时外来血缘只起“桥梁”的过渡作用,后代出现良好赛绩的个体后,立即回交自棚主血,经过一段时间近交使外来血缘“摊薄”后,再选择外血杂交,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当年李天析(李梅龄授意)向汪老换一只有李鸟血统的汪种雌,我个人理解大师或许就是这种掺外血后再回交思路。
必须明确说明,以上只是笔者自己关于育种的一点基本思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将三种方法硬性扯裂开来(实际育种过程也绝不是此三种方法可以涵盖的),但不代表笔者推崇育种过程中厚此薄彼,机械翻版,相反建议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惟有审情酌势,随机应变者可修大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