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经验,他收集了16世纪以前延缓衰老的药物记录和部分医方,予以客观评价,给后世传统延缓衰老的医药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资料,并明确指出延缓衰老药物,应从植物首先考量,动物次之,而不应从矿物类开始研究。
而在西方现代史上1956年美国内布加斯医院贺尔曼(Harman)教授提出了“自由基学说”。他说由于身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不稳定自由基在细胞内堆积而形成了高度活性分子碎片,干扰了代谢而导致衰老,他建议使用抗氧化剂防止衰老,因抗氧化剂有中和游离基作用,1960年贺尔曼教授又发现人类血清中的硫醇标准在20岁~40岁时为550μm(微米),到了80岁时降为400μm,反映出过氧化作用对细胞的破坏,实验中证明在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动物的平均寿命延长15%~30%,除抗氧化剂外,有些所谓自由基净化剂如过氧化氢酶(CAT)、超氧歧化酶(SOD)、丁化羟基甲苯(BHT)也有相同效果,到了1990年致使人体衰老的自由基学说仍然是赞同者最多的理论之一。
1937年,M.S.哈瑞斯(M.S.Kharasch)第一次发现了自由基过氧化效应(peroxide effect)之后,自由基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D.贺尔曼 (D.Harman)于1956年创立了衰老自由基学说 (Free radical theory),开创了清除自由基过氧化作用而达到抗衰老效果。1990年M.康伯吉(M.Gomberg)首次制得稳定的三苯甲基自由基,从而确立了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概念。人体内促氧化剂和抗氧化剂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若促氧化剂作用大增而抗氧化剂作用下降,身体便处于氧化应激状态(Oxidative Stress),也就是说在被氧化状态下,身体内活性氧自由基不断地产生,而清除能力却明显受阻,这种作用持续之下,自由基开始损伤蛋白质、核酸、酶、碳水化合物、脂质和生物膜等重要大分子,最终导致身体衰老及诱发疾病的产生。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