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养鸽过程中,我感到饲料的投喂是日常管理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即使预先确定了一天的投喂量,但鸽子每天对饲料的需求却是不同的。冷天和热天、晴天和阴雨天、空气干燥时和潮湿时,鸽子食欲的增减程度都有所不同。饲料投喂过多会使鸽子发胖而变懒;投喂过少时鸽子虽然听话,却有可能造成发育不良,在恶劣天气或远距离比赛中体力不支。当然,多喂总比少喂更容易做到,不过要让鸽子飞好就不能怕麻烦。应当在早晨少喂一些,在傍晚喂得充足一些,努力做到使投喂量与鸽子当天的食欲相符。
投喂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鸽子知道食物是饲养者给的,而不是从鸽舍地板上冒出来的。也就是说,要随时注意与鸽子的亲和,让鸽子把饲养者的手视为食物的来源。尽管鸽子的食欲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只要留心观察鸽群入舍时的状态以及每只鸽子的神态,就可以判断出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在一般人看来,投喂方法与鸽子的训练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其实只要在管理中把握好饲料投喂的分寸,就可以不用红旗驱赶而使鸽子达到令人满意的家飞。那些厌倦飞行、无缘无故地离群降落的鸽子,大多难以被培养成有前途的选手鸽。饲养者应当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下决心予以淘汰,以免其不良习惯把其他鸽子带坏。
大家都知道,鸽舍周围的地形也会影响鸽子的家飞状态。鸽舍位置低时家飞差,位置高时家飞好。我的鸽舍位于低洼的河谷,但是由于管理得当,也能使鸽子保持令人满意的飞行。常听鸽友不无自豪地说起,自家的鸽子早、晚能够持续飞行多少个小时,其实运动量也应当适度,并非家飞的时间越长越好。持续运动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幼鸽的发育,对那些将来要参加远距离比赛的选手尤其不能训练得太苦。
养鸽不久的朋友往往容易出现急躁心理,过早地把自己繁育出的小鸽投入放飞训练。正确的做法是让小鸽每天清晨进行充分的环舍飞行,在其越飞越远、开始“走趟子”之后再进行短距离放飞。有的鸽友认为必须在换完第二根主翼羽之后才能开始放飞,但起步过迟也有可能使一只本来大有希望的幼鸽被埋没。此时的幼鸽就像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通过反复的短距离训放来激发培养其归巢本能,但是又不能一下子放得太远、飞得太苦。从何时开始进行放飞训练,可以根据预期其最大限度发挥竞翔能力的时间来调整,但一定要注意避免使幼鸽在这个时期过度疲劳。
在开始进行短距离训放之前,需要准备好放飞笼和训放记录表。放飞笼的尺寸应当尽可能大一些,以免在装入、放出鸽子时损伤它们的羽翼。当然,如果与鸽会的放飞笼一样大小就更理想了。记录表中的项目越详细越好,至少应当包括鸽子当时的状态和归巢的速度。这些记录可以作为以后的参考,便于鸽主分析什么样的小鸽有可能飞出好成绩。由于鸽子的血统及特点各不相同,饲养者可以根据本舍的具体情况进行有侧重的记录。例如,鸽子在训练之前的家飞状态、食欲、手感尤其是肌肉的状态、口腔内有无贫血迹象、脚部温度的冷暖等。另外,还有归巢后的神态、身体有无余力、入舍速度、次日的家飞状况等。这些记录中包含着许多有用的信息,鸽主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把握每一羽鸽子的特点。
第一次训放应当选择晴朗、风力不大的日子,在太阳升起之后开笼。通常可以不给鸽子喂食,但如因故在上午十点左右才能开笼,就需要投喂少量饲料并让鸽子休息一小时左右,然后再装笼。有些鸽子会在笼中把刚刚吃下的食物吐出,对这种情况也要进行记录,因为呕吐是小鸽消化器官功能较差的表现。多数幼鸽会随着训放次数的增多而克服晕车,有些一直不能适应的就难以承受未来参赛时长途运输的颠簸。
放飞地的选择涉及到鸽子定向、归巢的原理,虽然目前存在着各种学说,我更倾向于鸽子是*时间和太阳位置定向的说法,鸽友们可以读一读桑原方寿太郎著的《动物与太阳罗盘》和《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按照他的理论,在以鸽舍为中心的半径三十至五十公里处放飞时,鸽子主要是*体内的定向功能归巢的。在接近鸽舍时定向感的作用变小,鸽子更多地依赖其他经验性感觉找到鸽舍的位置。从我们多年从事竞翔实践的经验看,上述理论与鸽子在放飞地的表现是大致相符的。在距鸽舍三十公里左右的地点放飞时,鸽子通常要用较长时间盘旋定向,然后才朝着某个方位飞去。而在超过五十公里或超过一百公里处放飞时,假如天气晴好,鸽子往往不经盘旋就径直朝着鸽舍的方向飞去。如果经验使你认定鸽子是这样定向的,那么幼鸽基础训练的重点,就是使鸽子能够从以鸽舍为中心的半径三十至五十公里处顺利归巢。所以,应当在朝向放飞地的扇形区域内选择几个恰当的训放点。在选择训放点时还必须考虑到,鸽子被放飞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