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知识
1、在鸽子的遗传中最明显的遗传形式是显隐性的遗传形成。
鸽子的显隐性遗传形成是如何地表现出来的呢?例如:一羽黄眼色的鸽子交配砂眼色鸽子(即西子眼),所育出的两羽小鸽子却是黄眼色,而砂眼色则没有得到表现;又如:一羽斑色的鸽子交配一羽灰色的鸽子,所育出的两羽小鸽子是斑色的,而灰色的却没有得到表现。在交配当中,不是公鸽贡献了40个染色体,母鸽贡献了40个染色体,精子和卵子结合后 原为正常的40对染色体吗?为什么在子一代的身上,又会有这种只表现的遗传形式呢?
根据遗传学的解释是:任何性状的遗传,归根结蒂是由基因决定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就是由于染色体相对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在杂交的后代中所表现出的性状,主要是由控制相对性状的两个等位基因所起作用之大小来决定的。作用大的则被表现出来,也就是呈显性的;作用小的就不被表现出来,也就是呈隐性的。
这种在子一代中没有得到表现的性状是否它就永远消失了呢?但实际上并不是的,在子二代或以后的后代中,这种被掩盖了的性状又会得到表现。而这种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在鸽子身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鸽而异”。如甲黄眼色鸽子配乙砂眼鸽子所育出的小鸽子一代全部都出成黄眼色,但如果换成丙砂眼色鸽子与黄眼鸽子相配,所育出子一代可能又会是成两羽小鸽子都是砂眼色或一黄色一砂色鸽子了。
这种在子一代中全部得到遗传的现象叫做“显性遗传”;而没有得到的叫做“隐性遗传”。又如果在子一代中相对性状都得到表现的呢?如黄眼色配砂眼色所育出的一代,是一羽黄眼色一羽砂眼色的后代;斑色配灰色所育出的子一代,是出现一羽斑色一羽灰色,这种遗传现象叫做不完全显性,在相对性状上一个掩盖不了一个,都得不到表现。
我们从遗传的角度观察鸽子育种当中出现的遗传类型,就可以知道遗传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呢?而且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育种工作。例如:在鸽子的育种过程当中,当我们养鸽人家发现该种的后代在“能归巢”这种生理化特徵的性状呈显性遗传时,就可以大量繁殖其后代作为比赛鸽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出现归巢率高的育种效果:又如:当我们养鸽人家发现羽毛颜色这一性状呈显性遗传时,就可以把这种呈显性遗传的羽毛颜色鸽培育成一系鸽子的良种之代表色。具体的作法是不断选择放飞归来的鸽与这种羽毛性状成显性遗传的鸽子配对,这样不用几代的改良杂交筛选,其结果就能形成一系既能参加比赛又有羽毛特徵的鸽子品种来了。
又要如何才能认识没有得到表现的隐性性状的遗传效果呢?在子一代身上没有得到表现的隐性性状,随着鸽子的再相配,在基因重组的过程中,它又会得到表现的机会。如前面所介绍的没有得到表现的“砂眼色”和“灰色”羽毛色,在子一代的配对中,由于显隐性关系的变化,在子二代中又会被表现出来;又如:如果”能归巢“这种生理化的性状在子一代中没有得到表现,在子一代的配对中,由于显隐性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子二代中返种”能归巢“的生理化性状又得到了表现。这也是在现实中为什么老鸽子在近距离上就迷失了,而其代却能从千百里外归巢的原因。
2、在鸽子的遗传中有一种遗传形式很容易使我们养鸽人家产生错误的判断。这种遗传形式就是性状的“环连与互换”。具体的例子就是用一羽良种的鸽子和一羽种质较差的鸽子配对时,它们所育出的子一代,外观象种质较差的其后代会飞回来,而外观象良种鸽子的却未归来。这种现象很容易让我们养鸽人家产生这样的误判:子一代会飞回来的功劳是遗传了种质较差的这羽老鸽子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容易让养鸽人家误判的遗传形式呢?原来在遗传的规律当中,有这么一种遗传形式;“环连与互换”。上面介绍的这种存在的事实,即是性状的“互换”的效果。在鸽子的身上,某机种性状遗传了父方的,另某几种性状是遗传了母方的,而有的相对性状,又是以父母交换了的形式来遗传的。上面所介绍的这种现实中存在的实例即是属于这种类型的遗传形式。我们认识这一遗传形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避免我们去犯那种不该犯而去犯的错误。
那么什么是“环连”的遗传形式呢?例如一对都夹着白毛的鸽子配对,在它们的子代中,就常会育出全白或是大部份白羽毛的子鸽子来,而这种全白或大部份是白羽毛的后代鸽子往往其眼色会呈俗称“葡萄眼”。这“白”羽毛和“葡萄眼”的眼砂色总是黏在一起并且同时遗传给其后代的。又例如:某对种鸽所孵出的子代鸽子当中,出成黄眼的就能在一定的距离内归巢,而如出成砂眼的在这一距离内却很难有归巢的。眼砂色的属类与在某个距离的归巢性也是“黏”在一起遗传。这种遗传现象就是所谓的“环连遗传”或称为“连锁遗传”。
这什么在遗传中会产生“连锁”遗传的现象呢?鸽子的染色体数量是40对。而基因则以千万计,每个染色体必然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