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鸽》杂志2001年第三期,发表韩善泉作者的科研文章,名“信鸽的三大特异功能两大个性及其培养”,读后感慨良多。韩文当中确实体现了竞翔科学领域的一些规律,对读者有不少启发,对初学者会有相当的帮助。但是,笔者不加掩饰地认为,韩文体现的信鸽竞翔一般规律,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没有新意,没有超前的意识与内容。在中国鸽坛总体科研水平不高的状况下,互相交流一些基本的东西,加深印象,未尝不可。笔者痛切的感觉,韩文总体立意有明显偏差,主要的论点依据不确,自我意识太强。按韩文的实际内容,不但没能将信鸽科研总体或局部水平推向前进,反而在应有和已有的水平上倒退了,在现阶段,容易造成误导,实有澄清的必要。
文章的名称非常吸引人,涉及特异功能以及信鸽个性等等,会引起读者充分地注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影响力。笔者认为,文章的题目本身有矛盾,如果信鸽确有文章所说的特异功能与个性,那也是客观存在,无须培育,怎能“培养”?所谓“特异”,查查词典,就是特殊的意思,笔者的看法,韩文将特异两个字作了拔高使用,我们应该建立两个前提,不能把人所不具备的功能都看作特异功能,如狗的嗅觉灵敏,老鼠牙齿的过硬,公鸡时间观念的精准;再就是将普通信鸽(不含肉食鸽和大部分观赏鸽)均具备的自然本能视作特异功能。类同个别人所具有的,通常人均不具有的功能,才能称作特异功能。笔者的意思是,并非特异功能四个字不能用在信鸽身上,而是个别信鸽具有一般信鸽所没有的功能时,才可称作特异功能。
韩文指出信鸽有三大特异功能,即导航功能、锐利的视觉功能和特别强的记忆能力。笔者认为,这三项皆不能成立。首先,所有的鸟类都具有导航能力,按人们朴素的认识能力标准,所有鸟类的导航能力都是极强的。金鴴每年在地球的南北极之间往返迁徙一次,途经半个地球,单程距离两万公里,从不迷航;居住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家燕,冬季在广东、海南、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越冬。来年春季准确的飞回原地原巢繁殖,家燕的个头比信鸽小得多,眼砂、鼻瘤什么的,也比信鸽差得多,它的导航能力如何?个头比家雀还小的柳莺,每年由东北至南方往返迁徙一次,里程就不用说了,许多柳莺迁徙时要飞跃渤海湾,它们的导航能力怎样?如果说候鸟在迁徙时的定向导航功能,与信鸽这种不迁徙的家养鸟类定向归巢的能力有差别,那么,笔者在《中华信鸽》2000年第2期上发表的《鹊占鸠巢 小精灵技惊养鸽人,越俎代庖 灰椋鸟羞煞名种鸽》一文,正是专门说明候鸟的定向定位归巢能力同样强大。文章中那只离群的灰椋鸟(配有照片),将某鸽友的鸽棚当作了自己的家,与信鸽共同生活。信鸽的主人训放信鸽时,屡次将它带上,半为实验,半为放生。灰椋鸟显示出胜过信鸽的高超归巢本领,鸽群放出后要盘旋定向,灰椋鸟离群直飞单独归巢;鸽群放出遇苍茫水面要逃离绕行,灰椋鸟紧贴水面离群直飞单独归巢,看上去分速惊人,当然每次都是它率先归巢,一、二百公里之内从不迷航!(远距离未试验)。显然,远距离导航归巢能力决非信鸽所独有,怎么可以视作信鸽的“特异功能”呢?笔者当初撰写《灰椋鸟羞煞名种鸽》一文之目的,就是澄清事实,防止在中国竞翔爱好者当中,因为平均科技素养严重偏低,让信鸽神秘化倾向再度扩展和蔓延,还科学之本来面目。如今,韩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信鸽不同于一般鸟类”,初始定位就有偏差,下文论据当然更有可能游离于自然、客观的事实之外。
其次,言锐利的视觉功能是信鸽的特异功能,也属严重的以偏盖全。因为所有鸟类都有视觉锐利的“特异功能”。鹰隼一类的猛禽,在千米以上高空,使用锐利的视力,发现复杂地面上的兔、蛇甚至体形微小的鼠类;雀鹰更利用锐利的视力发现和捕捉身披保护色的小型鸟雀。本身没有什么自卫能力的鸟类包括家鸽,必须依靠“说得过去的”视觉能力发现天敌,否则早已绝种。家鸡是惧怕鹰隼的,儿童的游戏之一就是“老鹰捉小鸡”,极远的天边出现鹰隼的踪影,警惕的公鸡会及时发出“咯——”的长声警告同类,母鸡呼唤小鸡聚拢过来,伸展翅膀护住它们。站在地面上的公鸡与踞于屋脊楼顶的信鸽一样能发现天际的鹰隼,证明“锐利的视觉功能”不是信鸽的专利,更不能武断的认为信鸽的视力“要比人的视力高出2——3倍”,就是一大“特异功能”。至于信鸽在空中飞行和从外地返家途中,头部的来回摆动,与视力的强弱无关,与鸟类的视力结构有关。除了猫头鹰类等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