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配优性状的探讨
为了取得优秀的赛鸽,采取“优配优”的方法,繁育后代,本应是一个成功的方法,但往往不能如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你选择的“优”,是不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在一定赛项内多次取得好成绩,并被周围众多鸽友认可的好赛鸽。正确掌握和利用工作之利用“优配优”性状还需要反复探索,反复实践。
在众多鸽友中,为了取得优秀的赛鸽,均采取“优配优”的方法繁育后代,有些鸽友采取这种方法繁育的后代其结果却事与愿违,繁育的后代多数不能体现其父母鸽的优良特性。为什么会出现类似反应呢?究其原因,笔者想借此谈一下自已的观点,供鸽友参考。
鸽这里讲性状,在排除饲养管理,训放能力,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利于竞赛条件外,专题对“优配优”性状进行探讨。“优”应该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在一定赛项内多次取得好成绩以及能得到周围鸽友认可的好赛鸽,这样的鸽子才称得上优。应该说有了这样的好赛鸽,繁育出的下一代“肯定”能飞出好成绩。我周围的鸽友认定和说过这样有话:“双千配双千,后代起码要飞一千。”事实上这样配出的赛鸽,不但没有飞出一千,相反在短距离训赛中多数沉沙折戟。多次实践后又出现另一种说法:“龙配龙。一条虫。”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看法呢?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正 确掌握和运用赛鸽的“性状。”
性状——指信鸽的一种生理特性和内在的遗传基因组合。性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在实践中掌握其特性,才能正确利用和掌握其性状,不了解其鸽的内在基因组合,盲目使用,到后来还是雾里看花,其后果还是水中捞月。
如果雌雄鸽都是“优良的赛鸽”相配,这种“优配优”的繁育方法应该是正确的配对方法。但是,这种配对方法繁育出的下一代为什么又不能与其父母鸽的赛绩相比呢?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优配优”到底是不是正确的配对方法?难道说真是“龙配龙,一条虫”吗?“硬的碰硬的要碰成碎的”吗?这么多的问号到底为什么?笔者认为,要解决如此多的为什么,首先应解决信鸽的性状问题,如果不解决性状问题,那只能在此长时间徘徊,跳不出这个怪圈。
“性状”既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首先,应当从父母鸽基因的亲和关系进行印证,也就是说父母亲是否能相配,能相配就是两者之间的亲和度相容。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常饮用的“白酒”,如果将白酒加入白糖,其味反映出“苦”,白糖加的越多,苦味赵浓;反之,白酒加入蜂蜜,其味纯甜;这种化学反应,用我们本地的话说:“一行服一行,玉米耙服漏子糖。”又如:人的血型多种多样,如果谁需要输血,医生肯定只能输与之相适应的血型,决不会输入不相适应的血型。通过类似的例子说明,鸽子配对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假如优良雄鸽是白酒,优良雌鸽是白糖,两者混合后从口感的角度来说就是不相容的问题,如果雌雄鸽内在基因(亲和度)不相容,那么这对鸽相配,不管赛绩有多优秀良,繁育出的后代也照样不走路。如果不是很优良的雌雄鸽相配,内在基因亲和度相容,繁育出的后代有些就能超出父母双亲的优良性。例如有些鸽友说:我随便在市场上选一对鸽子,配出来的后代就能放500公里。确实,有些鸽友随便买的鸽子相配繁育出的后代还放过千公里。当然,这属于一种巧合,但说明一个道理,即相容性得到体现,诱发出的优良基因性状在竞赛中得到充分反映。
其次,“优鸽”的血统是否清楚是配对繁育后代能否发挥其优良特性的先决条件。“优鸽”是什么血统,出自于什么地方,常年竞赛整个家族的整体成绩等情报况一定要清楚。因为信鸽的内在性状是无法从外表上看清的,只有以竞赛表现来认定是否优良,在此基础上决定哪羽配哪羽,实际上也是在主观认定后的客观实践。在养鸽的多数年人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例如:有的优鸽配优鸽繁育出的后代表现很好,再繁育出的后代照样优秀,按通常说法:配好一对鸽子够你耍一辈子。又如:有的优鸽繁育出的后代不仅不走路,而且继续繁育的后代照样不走路,按照遗传学中“隔代遗传”的理论也理解不清。再如有的优鸽配不具备优鸽条件的“一般鸽“,繁育出的后代不仅表现好,而且再与其他鸽相配繁育的下一代表现照样好。
以上现象,我认为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因为无论怎样配对,繁育出的后代表现如何,都只能从信鸽基因的遗传性状来决定其好坏。如果”优配优“繁育的后代表现良好,说明双方相容性好;“优配优”繁育的后代表现不好,说明双方基因相容性不好或不相容;“优配一般鸽”繁育的后代多数应该属于表现差劣的范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