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归图》感悟育种谜-来世界屋脊的鸽经
冯启双鸽友立足于西藏气候特点,以本地优秀鸽种为基础,以母系为中心,围绕中心雌鸽,采取同种内近似配或同质配为主,适当加入外优名血,成就了西藏高原独特的赛鸽品系。《六归图》是知名画家洪谷先生特意为冯启双先生创作的一幅赛鸽图,以示祝贺。冯启双何许人也?它是拉萨市贸易局的汉族干部,1986年养鸽以来,在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培育出在恶劣环境下多次归巢入奖的鸽群,为鸽友们所称道。
1998年11月,刚改组的拉萨市鸽会举办规模较大的日喀则市至拉萨300公里秋季大赛。老冯参赛95-0702等6羽选手鸽全部归巢,分别获得亚军和第6、7、8、17、19名。“6放6归”在内地也许并不少见,可在拉萨鸽界却引起了震撼!拉萨市信鸽协会特别决定授予他“首创记录奖”锦旗一面。洪谷先生作画祝贺,此事在拉萨一时传为美谈。每每观赏“六归图”,对画面上6羽赛鸽或凌空而降,或觅食,或追逐。只只雄姿英发,稳健中又透露出机警聪慧,真是维妙维肖地描绘出冯启双爱鸽的气质。进一步了解这6羽赛鸽的情况,才明白“六归图”中所包涵的丰富内容。从血缘关系上讲,6羽信鸽均有血缘关系,有母子、父子、姐弟、兄妹,又有祖孙和同血远亲关系。从赛绩上讲,有三跑(即三次参赛归巢)、五跑获奖鸽,也有当年初上沙场,便两跑获奖的小将。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一定要请冯启双透露一下育种的秘密。 应该说,冯启双是西藏较早接受信鸽育种理论并运用科学有效的育种方式作育的赛鸽人。西藏的信鸽训养源自60年代末期,主要由上海援建西藏林芝毛纺厂的工人带来的高代纯种“李鸟”和“吴淞鸽”。经过高原多年训养,已经适应了西藏高寒低氧、瞬息万变的气候条件。当时尚无信鸽协会,鸽友都是自发养鸽,谈不上科学训养信鸽。及至80年代前半期,西藏自治区鸽协成立后,拉萨市赛鸽还在200公里以内徘徊。就在这个时期,冯启双加入了养鸽行列。养鸽之初,他便意识到如果不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信鸽训养,是难以在西藏高原上取得并保持好赛绩的。于是他订购了杂志,广泛涉猎有关书籍,分析了西藏当时的赛鸽状况,摸索出一套符合西藏高原特点的养鸽途径。他认为,想养好鸽,首先理论结合实际,掌握科学的鉴鸽、选配技术和训养方式。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理位置,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等世界最高的山脉纵横贯穿其间。在拉萨周围多为高原草甸或戈壁旷野地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氧含量不到内地的一半,普遍干旱酷寒,昼夜温差常在10°C~20°C之间。它要求赛鸽必须具备耐缺氧,耐严寒风沙,在饥饿疲劳时保持较好攀高和续翔能力,特别能吃苦耐劳等特性。从鸽源上看,当时已有的“李鸟”和“吴淞鸽”是在内地经过多年考验的超远程耐翔鸽种,而且适应西藏的地理、气候条件。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种鸽,采取什么样的作育方式,保持并延续“李鸟”和“吴淞鸽”吃苦耐翔的特点。在选种上,他选用了具有高代较纯的“李鸟”和“吴淞鸽”,训放最远,归巢稳定的鸽子为基础种鸽。其中最远者曾训放距离拉萨500多公里,海拔5000多米的风雪高原安多县,奇迹般地一天半归巢,拉萨鸽友称其为“安多母”。根据西藏地理、气候条件限制,在300公里~400公里赛距,冯启双要求其种鸽不仅要具备快速、稳定的归巢能力,更要求其在低氧和气候恶劣地情况下具有较强攀高和续翔能力。体型以中等为佳,上手后整个身体有上浮舒适的感觉,羽毛薄而贴身,肌肉丰满柔软、附有弹性,翼展有弧度,第八、九、十条主羽尖而有适当的破风间隙,胸背阔而圆,龙骨缓长,耻骨紧收、尾呈I字,腿短而有力,眼睛干老油亮,鲜活有神,内线口呈锯齿或荷叶边状,并附有珍珠般闪亮的晶点,整个眼睛呈盆状结构。性情机敏聪慧而不暴烈,“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动静适度。总之,一羽优秀的种鸽既要有优美的外在形态、健康的体魄和漂亮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须具有过硬的血统,极优的内在素质和稳定的遗传。
在育种上,根据当时的鸽种情况,他采用同品系近似配的方法,以优秀的母系为中心,不断掺入同品系中血统过硬、赛翔绩稳定,且外观相近的优秀雄鸽血缘,经反复竞翔检验后,选出佼佼者再提纯复壮,在高原上大获成功。他认为,根据有关研究显示,雄鸽的精子和雌鸽的卵子都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