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应用时,因方法不当,在短期 ( 数代 ) 内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例如, 《 鸽友 》98 年第四期“近亲交与杂交的繁殖应用”一文作者徐金鹏就曾用短程快速台鸽配超远程吴凇鸽,得出的结论是后代“即飞不远又飞不快”,这是由父母双方获得的遗传因子因差异太大而不能融合的原故。这类鸽作为赛鸽的使用价值不大,但以其做为改良放翔特性的过渡鸽也还是可行的,如周文王的 016567# 鸽的祖代鸽。回顾前述其 016567# 鸽的育出过程,可以帮助弄明白这种以改良为目的,最终实现纯合杂交鸽放翔能力的运作方式。
他是将同为 500×2000 公里能力的过渡鸽互配。按照遗传规律,后代会出成 500 ×500 、 2000×2000 和 500×2000 三种类型鸽,其中, 500×500 和 2000×2000 是纯合型的,并且 500×500 的个体由于掺入了 2000 公里鸽的一些特性,在保持原有快速的基础上,还会具备一些远程鸽的持久力和耐气候能力; 2000×2000 个体会掺入一些快速鸽的特性,在有能力飞完 2000 公里赛程的基础上,速度还会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认识并非杜撰, 《 詹森育种原理 》 一书中就有“借异血的加入,改良原有血统的生命力,如速度、续航力及抗恶天气的能力”之说。当然,如出成 500×2000 的杂合能力鸽时,由于其原有强势放翔能力在连续杂合遗传的过程中被逐渐消弱,已不具备做为改良型“过渡”鸽的要求和“隔代遗传”的能力而要淘汰的,这也是通常未经筛选的杂 × 杂交鸽放翔能力会逐代退化的重要原因。
对于配合双方都是相同纯合型放翔能力的,不论纯系鸽还是杂交鸽,后代一般只出成父母原有的放翔能力和特性,个别会依上几代纯合力度强弱而出现差异和返祖现象。
以完全不同的杂合型放翔能力鸽互配是非常不可取的,如以 500× 700 的配 1500 ×2000 的;或者以纯合鸽配不同放翔能力的杂合鸽,也是不可取的,如采用 500 × 500 配 1000×2000 等。两种配合所育出后代的放翔能力都是杂合,前者的杂 × 杂交没有任何意义,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子代放翔、做种的使用价值都不大;后者只能作为改良用过渡鸽,没有多少放翔使用价值。
五、杂交鸽的差异配合方法 经实践证明,欲想尽快实现差异配目的时,宜采用差异不大的方式进行。如用 500 ×700 、 700×1000 、 1000×1500 等循序渐进地方式,因放翔能力的接近而易于融合。即使不融合,对赛程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强,仍有一定地获胜能力,后代再如此配合一、二次,就会有一些鸽子实现基本融合。当然,要想完全将这一纯合特性固定下来,需得几代的努力。 选择差异配组合时,最好采用双方都是纯合型的和强势的(如 500×500 的纯合鸽配 700×700 鸽的纯合鸽),这样获得的后代,同胞间放翔能力差异不大和相同的机会多,成功率较高;或者配合双方至少有一方是纯合型的,另一方的两种杂合放翔能力都与配对纯合鸽的放翔能力差异不大,如 700×700 的纯合鸽配 500×1000 的杂合鸽,其后代多可以对半出成 500×700 和 700×1000 的较小差异能力鸽,可据情分别用于 500-700 和 700 -1000 公里的比赛。其他赛距放翔能力的获得方法可以此类推。
六、有目的地纯合杂交鸽的放翔能力
因天气变坏、顶风或山地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使赛鸽实际飞行距离加长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只将仅有 500 公里能力的赛鸽参加该赛程的比赛是不太保险的,据情和有目的地适当培育一些飞翔持久力好、抗恶气候强的赛鸽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笔者了解的一些成功例证,采用 500× 700 的较小差异配合方式,有机会在一、二代内基本育成 600 公里放翔能力的纯合型赛鸽(视融合能力的不同,纯合时间会有差别),其适应赛程是有些难度的 500 公里和一般赛况的 700 公里。而当前国外众多名家赛鸽的实际放翔能力是高速、短距之类型的较多, 400 公里内的赛程是其绝对强项,超过 500 公里赛程、实际飞翔时间过长、顶风或变天时,就易于飞不回来。这也是多数短距、超强能力外血鸽在中国国内一些稍难飞公棚赛的决赛中不易出成绩的原因。真正能在上述不利条件下出成绩的,实际是一般强度的赛鸽,其中, 适用性最强的是 600 公里能力鸽。如参加北京的秋季公棚赛,因顶风的机会较多,参送专飞 500 公里能力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